中日之间,世有家仇,代有国恨。曾经的我以为,所谓抗日英雄,是张自忠的以死殉国,是陈嘉庚在海外冒险援助,是刺杀汉奸日寇的王亚樵和幕后的情报人员,是在敌占时期因反抗被杀的各界人士。是他们力挽狂澜,救民水火,普通人才能躲在英雄身后平安此生。
曾经的我以为,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在于日本人凶残贪婪,中国无辜受害,直到读了王旭峰的《南方有嘉木》,才学会换位思考,想知道为什么,就必须先了解对手。现在,通过字幕组的影视翻译和通俗出版物能更轻松地了解日本文化:天海佑希的《boss》演绎了逐渐强大的日本女性,《白色巨塔》揭露了医疗行业争端与奋斗,《女王的教室》解读了日本残酷竞争淘汰的教育理念,《大奥》从历史侧面演绎日本的国民性…。这些破除偏见谬误的草根翻译或精英学者难道不是抗日英雄?是他们告诉我们,日本人崇拜强者但并不是怪物,是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所以,我没变成街头怒砸日本车的青年,而是相信通过正常的竞争,中国迟早能超过日本。
曾经的我以为,日本社会长期停滞,许多读研读博的家庭妇女在家待业,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读研后和一些留日朋友交流,这才发现自己眼界的狭隘,高等教育不是浪费,而是社会的安全保障。日本长期他国购买大量煤炭、木材、矿砂等物资储存以备不时之需,牺牲眼前小利换来长期发展;普及高等教育也是如此,能看懂“Danger(危险)”标签的快递员不会把危化品和日用品混装,学过高等化学的消防员不会用水枪扑灭电火,懂得教育心理学的教师不会忽视心理健康…;此外,一旦社会需要,目前基层岗位的高知分子稍加培训就能胜任复杂技术岗位。这些亲身向日本学习,沟通中日文化的青年难道不是英雄?若非他们,我依然认为日本日薄西山。
曾经的我以为,日本没什么了不起,直到毕业后供职于制造业,才亲身体会了日本的可怕。我国电子制造业产量天下第一,但原料和精密产品制造技术一直被日企垄断。技术总监曾说,“我们虽然还在盈利,但技术命门还在别人手里,关键精密部件需从日本进口。”2008年经济危机后,许多加工制造企业开始觉醒,从各国聘请工程师,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开始了自主发展知识产权的痛苦转型。很多小公司也意识到了专注的力量,学习日本的精耕细作,在自己领域内做到极致。这些身体力行开始追赶日本经济、科技、管理水平的老板、员工和工程师难道不是抗日英雄?他们从点滴做起,打破日本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降低了原料成本,带来了希望,为我国赶超的时间。
所谓抗日英雄,不仅是为国而亡,更是为民而生;不仅包括逝者,更包括生者;不仅是过去的,更是现在和将来的;不仅是为了战争,更是为了和平。英雄,不仅是用来被牺牲被铭记,更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榜样。抗日英雄是每个能与日本一争长短的精英,是每个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是每个教会孩子自立自强的父母,是每个不坐等英雄救援、不依附英雄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