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目睹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
起因是和很少接触的堂哥堂嫂一起吃饭。
这对年轻的夫妻在饭桌上不太和平,堂嫂几乎是一边倒地在吐槽丈夫。而我的堂哥大多数时候都是默默无语的。
一开始,从世俗的观者角度来看,会觉得堂哥有点可怜。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自己妻子的各种揭短和吐槽,妻子很多时候如此无所保留地吐槽和挖苦,他都表现得默不作声、静静承受的样子。
所以从观者的角度来看,其实会偏向于这个男人。因为这个男人主动地把自己置于弱者和被动的位置上,也很符合我们世俗意义上所谓的“隐忍”“中庸”“喜怒不形于色”的男性魅力。
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我觉得他们最亲近的时刻,给我最像夫妻的感觉的时候,往往是我堂哥开始回嘴,为自己做一些辩解的时候。这种时刻,人们称之为“冲突时刻”,是关系出现张力的时候。
但很可惜的是,这个火很快就哑了,马上堂哥又会重新恢复到那种沉默和略带钝感的样子。
我甚至觉得,堂嫂之所以会如此尖锐地在我们面前吐槽丈夫,其实是暗含这样一种无意识的心愿:我希望你给我回应,哪怕是斗嘴、吵架。
回避了冲突,其实也回避了亲密,这句话真的是一点也没错。
我们的文化下,几乎没有男人是不回避的,只是回避的表现不一样。这个成因太复杂,以前也写过很多,就不想细说了。
在我看来,如果清楚自己是一个很回避的人,能够克服对矛盾的恐惧,和别人吵一架,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和自己很亲近的人。当然,由于可能一边承受着关系破裂的恐惧,一边控制不住表达的尺度,最后的争吵可能会变为一场混战,可能会让彼此受到很大的伤害。
这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环境总是让曾经是孩子的我们,在冲突中付出了太多代价。没有一个场所,让我们可以奋力地表达,并最后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最后的结局,都是一种表面的和平,而这种和平,往往是孩子被镇压的强制沉默与无法言说。
我们缺少一种打破不满和僵局的经验,我们没有这种破镜不能重圆但可生长的安全感。沉默成为了我们的保护色,也成为我们最习惯的应对冲突的方式。
我觉得真的很可惜。也越来越意识到,能够在现实中勇敢地交锋的人,是幸福的。
当然,打破矛盾只是关系建立的第一步,这一步可能会伴随着自己和对方的一部分破碎,会很痛苦,也很有可能火花四溅。但如果能够因此暴露出最真实的需求,加上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倾听。这段关系,就会开始重构。
而重构,意味着真真切切地让自己融入一个人,也让对方进入你的生命。这也就意味着,两人的关系会开始成长,一步一步推进。
而这又为下一次的破碎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安全感。
说得直白一点,只要下一次的破碎不超过这个基础,那么关系就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个基础的部分会累积地越来越多,双方也越来越不怕吵架,经过这样的磨合,其实真正的争吵也会越来越少。关系就此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所谓的“滋养”。是让彼此都觉得松弛的感觉。
两个人客客气气或者各自不满但尽力地避免冲突,其实是对感情的一种消磨。尤其是在一方一次次地发起“矛盾信号”,但另一方识别不出背后的沟通欲望,永远回避、永远置之不理的时候。时间一久,对方都在不断地降低期待,撤回情感。
所以追求不吵架的夫妻和睦是一种经不起推敲的东西。两个人的相处很多时候是“反常识”的,它没有那么多应该和不应该。
很多事情,它需要你和对方自己去重新定义,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体验。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包容、开放、有血有肉、有活力且充满魅力的。这比世俗定义的一些成功要丰满太多了,而且它是扎扎实实的素质。它拥有那种引人羡慕但不招致反感的真实魅力和说服力。
我自己一点小小的偏好是,在交友里,我觉得“优等生”越来越没有意思。这里并非否定这些人所有方面不优秀,他们不好。他们肯定是有显而易见的智商和适应能力的。
但这是可以说的吗[em]e400824[/em],“优等生”真的很无聊啊喂。他们很多人对主流的一些观念信奉不已,奉为圭臬。你仔细一问,你为什么如此深信不疑,他们只会搬出一套主流即正确的东西。我可以理解他们作为“优等生”,从小获得了多少主流的认可,并以此建立了一个坚固的外界评价机制。要他们去质疑这一点,简直就等同于让他们质疑自己。
但人生可真的有只要把答卷答好就能获得一切的顺利吗?我坚信这绝不可能。“优等生”绝对有在某个方面变成超级大笨蛋的一天。但一旦他们可以允许自己做个笨蛋、差生了,他们也就开始走上了得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