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对写作者来说,真正的内在动因是焦虑使我自由。关于现实的焦虑,关于未来的焦虑,关于自我怀疑的焦虑,关于人生方向的焦虑,所有的自由,都是越过这一座座山丘而不断获得的。而这种攀登与翻越,本身也会拓展我们对自由的认知。
写作似乎也是这么回事,你需要从焦虑出发,付出思想和灵魂的劳动去获取,然后拓展一点自由的疆域,让生命更充实丰满。”
-- 一个算是小有名气的自媒体朋友傅踢踢写的感受。
Y:看最近一期奇葩说,辩题是,我们应不应该感谢生活给我们的暴击。普遍场上的观点都是不应该。其实我一直都是觉得应该感激的,因为这些让我成长。但是我听到他们说,再反思自己,觉得有没有可能不这样成长也可以过一生舒舒服服的?这些苦难加上成长,确实是我的性格有所改变,而这些改变,也确如他们说的,并不是那么的好——我朝着社会人的方向更近了一步,人们和我相处起来更舒服了,但我自己却失去了肆无忌惮天真烂漫的笑容。
昨日一直帮我许多的肯尼迪学院一位老师来牛津,我们一起晚饭。他年长,well-educated, funny, smart。澳大利亚人,一直在美国工作。很多传播学研究说中国文化是high context,但我逐渐觉得,能从一句浅浅的话、漫不经意的眼神行动中看懂一个人的,在intellectual中非常常见。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他很善良,一直帮我。但,与他相处起来我很辛苦——我觉得自己是透明的,但又不完全透明,他看我,似穿透却未穿透,我无处遁形。有时候倒觉得,善良又聪明又真实的人,其实交往起来也会觉得累。而这三个特质一直是我选择朋友的主要门槛。我如今却逐渐觉得,自由的人更吸引我。自由由爱而来,父母的爱和自己对自己的爱,生出自信,从而自由。许多 都不自由,被自己的三千发丝纠缠住了。
自由还有其他途径么?除了焦虑?
X:自律使我自由,你怎么看这句话?
Y:可以请你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自律导致自由吗?
X:这句话你不熟悉对吧?这是我喜欢你的地方,之一。或者准确的说,是我想逃离的东西,一种认知困境。
这句话是keep app的slogan,互联网人尽皆知耳熟能详。
在某个领域越久,身边越被同类围绕,世界越来越窄。机器算法的悖论也在于此,算法判断你的兴趣喜欢判断,比如你在哪种信息上停留的时间长,就给你推送哪类内容。久而久之,你会以为世界就是如此。这种机制被称做“千人千面”,一千个人看到世界是一千个样子,然而每一个个体却会越来越狭隘。
然而,我脑海里同时存在另一种想法,人终其一生不就是为了寻找同类么?我们找寻密友、找寻伴侣,不都是为了找到同路人么?
所以我没想明白。
Y:为啥说终其一生寻找同类?人不都是同类么?我倒觉得人终其一生在更了解自己,从而更了解人性,从而能够与看似不同的人建立起深刻的联系。人性超越时间空间背景和文化,所以好的小说,哲学,都是因为看到深刻的人性才能够经历时间的选择。
X:说回这句话,自律使我自由,字面解释是,由于自律使得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更fit、更优秀,得到更美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更高级的自由。
Y:你说了这口号来自于广告,我就不惊讶了。更好的自己,更健康的自己,更优秀的自己,有更美好生活的自己,和自由有啥关系?前几天朋友推荐给我一个设计师品牌的首饰,我看看觉得真不错,价格也合适,今天听讲座间隙想上网买一只小戒指——但是忽然一下,想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的印度小哥,带满戒指的那个。我想想到自己戴上了新买的戒指,然后好像被戒指带来的一些感受套住了:我脑子里反复浮现别人看到我戴戒指时的感受,我自己戴上戒指时的感受,而我自己夹在这两种感受之中的情形。忽然一下,就不自由了。这么说吧,自由不自由关键在于自己让不让自己自由。美好的服饰健康的身体、气质,反倒有可能如同给自己套上戒指一样,驱走了自由呢。
X:另外,为什么被看穿会不舒服,看穿代表对方了解你,被了解,且是善意的了解,不是件挺难得、挺值得珍惜的事么?是会有被judge感么?
Y:我感觉他的眼神背后是他,里面没有我。有些人的眼神背后有ta自己,也有我,我感受得到,那就不怕,觉得是了解。你说的judge感,或许就是那个意思:有他而没我。
X:IC
25 July 2017
一直说追求自由,寻觅着哪里可能是能够给我自由的去处,远远地离开了父母并辗转了数十座城市之后无果,在昨晚看阿德勒的时候忽然明白,所谓的free,是free from myself。阿德勒说人大约在五岁的时候会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然后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复。在感情、工作和社交之中,我不止一次隐隐意识到自己似乎在一次次踏入一个怪圈,具体的人不同了,事不同了,环境不同了,但感觉总是相同的。兴奋、痛苦或者愉悦,我似乎着了魔似的一次又一次让自己经历同样的感觉,似乎这感觉才是我真正熟悉的区域,我的舒适区,所以我会一次又一次地复制这样的感觉,回到舒适区。只是这感觉大多不是美好的,总是孤独、与人群的抽离感,哀伤的顾影自怜,melancholy。还有时间被很好地规划了的努力工作带给我的安全感。我一直觉得似乎有一个更高的力量在指导着我,ta默默地知道我一切行为背后的含义,而这含义通常不为我所知。现在明白了,这个更高的力量是怎么样我说不清,但生物性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精神性:我的父母在我生活最开始的五年中对我的照料和我的互动。不光是我,不光是人类,而是所有生物都是这样,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由父母照料着,谙习生存技能。我一直想要理解的最高力量,其实就是我在最初的五年习得的生存技能和行为模式。当然,在这一切之外,是谁安排的这样的生物性则是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了。而我想要的自由,其实也就是让我能够摆脱总是给我带来负面感觉的这些行为模式。
5 Agu 2017 X:
极其同意,其实就是free from myself,所有的束缚压力都是自己脑袋里的!
我在变得更加自由,I do,但是我没想到的是这个过程,刚开始是欣喜,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肩膀上的一副重担被拿掉了” ,很开心。
可是到现在我有些害怕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正走向一条跟过去、跟父母期望的、跟从小被教育的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脚步有点沉重,因为前面是一条我完全不熟悉的地方,这条新路是正途么?还是岔路?会把我带到哪?迈一步回头看两步,害怕走错,害怕内心自由后,成为脱缰野马,回不了头了。
Y:
这条新路是啥?
我最近也有感觉:内心逐渐成长,能够对自己更了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情绪。但在职业选择上没啥改变,只是做事心态变了/
X:
去流浪。【哦,这种事,人年轻的时候总有这种冲动的吧,有了就满足它啊。我的经验是,你如果不满足它,它就会一直在那里蠢蠢欲动,而越年轻去做这件事,机会成本越少,责任越少。有其如果以后一不小心有了娃,你说要扔了娃去流浪……就不太合适了。但我觉得,通常有这样的想法,是想要通过离开现在的环境而寻找自我,这会是有效的,而等到寻找自我的目的达到了之后,也就是说,流浪了一年半载之后,知道自己想干啥了,自己是谁了,活着是为了啥了,(当然这是一辈子都在寻找的答案,起码流浪之后会有一个阶段性答案)然后你就会想回来了。——我浪迹非洲一年半之后的真实心境。而后许多朋友们,都对非洲有热情,在美国/英国研究生毕业之后却都留在发达国家或回国工作,两三年之后却都又纷纷跑向了非洲。所以别担心,去吧。】
我这两天蠢蠢欲动想离开北京,去换个地方生活一阵子。真的,我昨晚开始查目的地、和所需的签证,今天一直在想时间、财务上如何安排,已经想好了即便流浪一年也能挣回工资的几个方式。
今晚wenyi来北京住在这,聊天中问我要不要跟她们去青岛,突然提醒我了,对啊,我不一定是去旅行才行,换个环境和城市工作一段时间也行啊。
Y:
你来英国吧。8月25号到10月8号我没事做。反正你签证申请好了,过来,每天图书馆看书草坪上散步。【没有学生ID能进图书馆?】【Y:我每天都在图书馆。。】【X:我是说游客比如我,没有ID进不去吧】
跟wenyi聊下来觉得怎样?不知为何虽然同学两年我却没和她有过一次正经聊天。至今也只是见面打个招呼而已。可能真的是领域太不同了吧。
X:080807
当时你去非洲是怎么浪迹的?得出什么阶段性答案了?真的会得到答案,而不是更飘忽不定了么? 你那些纷纷回到非洲的朋友们之后呢?【我去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朋友给我住处,啥都没有啊,没工作也不知道想干啥,就打算去了再找,决定呆两年。阶段性答案就是,我必须每年都回非洲来,至少一次,然后我的事业需要和非洲相关。我其实本质上是向往自由,不愿意受到任何束缚的(也不爱承担责任),但又有事业心,所以我需要一份能够让我随时回到非洲的工作,同时还能在主流社会受到承认显得牛逼哄哄。回到非洲的朋友,就在非洲工作了啊,大概也都是刚去。】
我目前不敢确定该想法是否是真实的愿望,就比如车,我已经不怎么想买车了。。。【Y:这种比较大的投资,可以给自己几个月时间思考思考~】
我约了两个环游世界的人,希望进一步听听看他们环游的经验和所得。【Y:你找杜风彦。骑自行车的那个。】【X:噢!soga,他回来了么?求介绍,我本来应该昨天见一位环游者的,改期到下周末了。虽然去的想法暂时被打消了,但还是想了解一下】【Y:不知,九月应该就在了,行啊!】
wenyi让我想起一个好朋友,那个使我从南京来到北京的朋友。她俩的行为方式、个人风格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我朋友来自一个极其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土豪家庭,身上有些传统烙印,追求上最好的学校、嫁登对的人、体面的工作、挣多多的钱,wenyi更西方、更洒脱些。但她两真的身上那股劲特像,连说话语气都像。【Y:是哪股劲儿?什么行为方式?什么个人风格?更西方更洒脱的表现是啥?】【X:是那种一眼就看出生活重心在事业上的人,不是工作,是事业。只要说起自己的事业,滔滔不绝,极其自信,具有说服力,闪耀着魅力智慧的光芒。对物质生活、吃穿用度没有“精致”的要求,外表会做到基本的妆面整洁,但不会太花时间。更西方洒脱是指相对而言,对“人生赢家”的标签没有那么执着,比如认为婚姻不是一件必须的事情,钱只要有个基本的保障,更多的钱没实际意义这些观念。】【Y:哇塞我喜欢诶!这是我的理想状态!!!】【X:你可以跟她多交流交流哇,反正她和molly现在一起在青岛,刚刚settle. 我喜欢你提问题追问耶,因为我是个不讲细节的人,--这个在《巨婴国》里有个案例专门讲了原因,因为有个滔滔不绝的入侵的妈。。不问,我无意识的就不会多说。】【Y:我有点怕她。在学校里就是。你没感觉到么】
【X:why?那你怕Molly么?我倒一点都不怕wenyi,就像不怕我那个好朋友一样,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批评质疑我那个好朋友,我觉得没什么,他们不理解的地方我能理解她。但我有点怕molly,我觉得她(以下省略30字,本来打出来,但考虑到你和Molly的好关系,于是删掉了)】
【Y:哈哈哈哈。谢谢你的体谅。我怕wenyi是因为做同学时的我俩差距太大了,她极其聪明,身边的人无不说她聪明,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把学校平台能够提供的资源用得特别好。我完全相反,我不知自己想要什么,从小也对自己的聪明程度以及接受的教育水平(那时候我刚刚国内某本科毕业。。英语都读写不流畅)非常担忧,我们同在一个平台上,但我完全不能如她一样利用好平台上的资源。看到她每日忙忙碌碌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其实非常羡慕,而她又聪明犀利,我觉得自己如果迎上她,一眼被她看穿:我是个挥霍父母钱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智商平平只想打扮漂亮取悦别人的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我会接受不了的。
其实我经常回顾在美国研究生的两年,我在想自己花了两年的时间,花了那么一大笔钱,学到了什么?我在毕业五年后发现留下来的,一个是做事professional的态度,另一个是之前交到的朋友。我本科期间的朋友其实很少,后来保持联系的也屈指可数。到了北京之后再聚起来的,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一群,都是研究生的朋友和她们的朋友。做事情比较professional,工作的时候体会到好处,逐渐在读博士期间也体会到其好处,即使写出来的东西、做出来的事情水平有限,但是这是逐渐上升的。可能还有一个就是对非洲的感情吧,毕竟刚毕业就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