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红了
渭水河畔打响一场劳动战役
白峰 摄影并文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渭水河畔的天水市麦积区三岔镇,这里满山满屲的花椒红了,一股椒香从田野飘荡出来,花椒地里到处都是采花椒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不分长幼大小,农户们都锁了家门,一齐上阵,采摘花椒,享受在收获丰收的喜悦之中,并且在田野里打响一场采摘花椒的劳动战役。
每到入伏季节,渭水河畔的麦积区三岔镇,万亩花椒红了,如玛瑙,似珍珠,红的像细小的樱桃,挂在了长满了椒刺的花树上,农民们起早贪黑,忙着采摘花椒,外面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这时候也赶回来了,放暑假的孩子加入到了劳动大军,家里的妇女更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主力军。
三岔镇有着生长花椒的得天独厚土壤,近年来发展以花椒为主的林果业,花椒已成为农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经营。花椒不仅养活了这里的农民,这里的农民也培育出了优质高产的花椒,大红袍因果小色红闻名遐迩,油椒因粒大油多而声名大振,豆椒因粒度大皮厚却声名远播。它们都是三岔镇花椒中的佼佼者,名牌拳头产品,因色红、味正、口感好,享誉陇原大地。这里生长的大红袍花椒颇受四川、重庆、安徽等地客商的喜爱,每年花椒采摘时候,客商们早早来到这里,住在农户家,直接上门收购花椒。
采摘花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计,比夏收和秋收更要忙,非常辛苦,这活多了些繁重,更多了些环节,花椒从采摘到晒,再到最后的销售,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田野里、山坡上、河滩上的花椒园里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似而会从椒园里传出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他们要用手一下一下的把花椒摘下来,这是一道极其重要的环节。采花椒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花椒满身都是刺,尽管这样,每年的这个时候采花椒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时候,当你站在三岔镇新岔村的山梁上,一片片红艳艳的花椒树映衬得几百户人家的山寨分外美丽。花椒种植户和采椒短工,正在一片片椒林中忙碌着采摘花椒。成群结队的农家妇女会组成娘子军帮着采摘花椒,大家提一个笼子,来到花椒园里,用手指甲掐花椒,把花椒掐下来放在笼子里,这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次,一笼笼花椒好了,倒在主人的背笼里,再继续采摘。
采摘花椒就是从树上刺眼里摘下来,因此农户把采摘花椒比作,“刀枪林里寻钱”,花椒树上长满了刺,稍不小心,就会手被刺破,血流如注,花椒刺就如同战场上的“刀枪”。而且采摘花椒周期长,从入夏后到入伏前开始,一直要采摘到秋天中旬,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几乎是一个季节的采摘期。采摘花椒也很难,得凭借一双巧妙手,因此妇女就比男人有优势,一般采摘花椒的活计都由妇女们完成,有时候男人们也加入到采摘花椒队伍里。
这里的农户每家都有好几亩花椒,每当这时候,都会从相邻地方甘肃省清水县和陕西省宝鸡市的农村找来“椒客”,就是采摘花椒的妇女和小孩,一些花椒大户人家,都会叫去十来位在自家里吃住,采摘花椒,干脆一些农户就在地里搭建起简易的房屋,为采摘花椒的“椒客”提供方便,让他们可以多些时间采摘花椒,同时花椒地相对于居住地也有些远,省了好多功夫。今年的花椒产量虽与去年持平,但价格上涨,一公斤刚刚采摘的花椒就能卖上35元左右,一公斤晒干的花椒就能买卖到120元左右了,每位“椒客”采摘1斤按3元计算,每天一位妇女能采摘三四十斤,平均挣100元左右的劳务费用。采摘花椒也因此形成了一种产业,带来了一种劳务输出。
有时候为了采摘花椒,农户在田野里搭建起了简易的房屋,吃住都在这里,一方面为了节约时间,另一方面也为了多摘些花椒,每年在这里都会产生一些农户心目中的铁人,他们既是采摘花椒的好手,也是各方面的能手,每天天不亮起床做饭到晚上劳动结束,每劳动达16小时以上,睡觉几乎是六七个小时时间,他们也成为引领这场劳动战役的模范。新岔村王永虎和魏国强两位花椒大户,一位从陕西省宝鸡市相邻县找来“椒客”8名,一位从清水县城附近找来“椒客”11名,每天都吃住在田野的简易房里,这里既是宿舍,也是饭店,更是采摘花椒的阵地。
花椒采摘来后,还要在阳光下暴晒一天,相当于南方的“晒秋”,一天摘下的花椒摘干净花椒叶子,凉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在太阳底下晒一天,下午太阳快时,还要把晒在房前屋后,场院里的花椒收拢起来,用木棍打着让花椒里的黑色籽儿落下来,再用簸箕和筛子簸筛干净,皮与籽分离,装好包等来这里的外地客商收购。
销售也挺麻烦,每当这时候,一些收花椒的人,到村里到处转,每家每户看花椒的品种,看花色,看干净与否,色彩越红价格越高,花椒越干净价格也越高,此时也是收花椒的人与农户讨价还价的时候,最后达到一到的意见,才能成交。
虽然采摘花椒比较苦累,但收成却是可观的,就拿新岔村来说,每年下来,一般农户都收入三五万元,有十来户人家仅花椒一项收入达二三十万元。花椒富了三岔人,花椒也红了三岔人的笑脸。
渭水河畔的花椒红了,农民高兴地笑了,一场劳动战役正在这里默默地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