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背后的机制和原理是怎样产生的?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
大多数的人对同性不感兴趣,是因为男女之间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导致男人和女人本身都有天然的缺陷,比如男人更擅长逻辑思维、更理性,女性更擅长发散思维、更感性。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理性和感性都擅长,这是一体两面的。但由于不知名的原因,导致了男女之间的差异。于是,每个只擅长某一方面的人,潜意识里都想变成一个完美的人,那么他不具备的优点就会天然吸引他,这也许就是异性相吸的原理。
异性相吸,其实都是想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不具备的东西,以完善自身的缺陷。古人说的阴阳互补、阴阳双修,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古人说“阴阳”而不说“男女”,可能古人知道,男不能完全代表阳,而女也不能完全代表阴。
所以,如果一个男人在思维模式上更趋向于女性,那么异性显然不能吸引到他,而只能从同性身上寻找优点以完善自身。
女性同理。
但以上,最多只能证明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这一单方面导致他们的性取向更趋于同性,我把它称之为“主体”。但是,作为“客体”呢?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异性,而选择了“异性化的同性”?
我的猜想是:作为异性化的“主体”,比异性更具有吸引力,因为他更能理解“客体”的心理,更能迎合“客体”的需求,他们比同性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那些作为“客体”的人,他们更趋于“中性化”,换句话说,他们的性别特征在性格上表现得不是很明显。
这有这样,才是解释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