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隐性动机,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我原来工作的单位的一把手,是一位外表平易近人,内心坚守自己利益的人,对于上层领导是无所顾忌的大方,在员工口中就是那个很“抠”的人。基层员工觉得你“抠”,无非就是发工资那点事。
我们是国企建筑单位,工资是和工程进度挂钩的,当然这里也有些许人为因素,暂且避过不谈。有一次分配工资时,“一把手”说,XX队这个月任务完成了,多给他们分配点。薪酬负责人不同意,说,即便奖励也应该按照薪酬办法执行,否则,别的队组会有怨言,也不便于管理。他说,薪酬管理办法有类似条文,参照执行就行。负责人说,这个真没有,所有奖励办法他们都不适用。他说,特殊情况可以加进去。负责人说,管理办法是职代会通过的,不可以随便改动。“一把手”被逼得没辙了,提高声调说,你好好想想到底能不能奖励。我们的负责人如梦初醒,赶紧回应,好像有一条适用,他记不清了,回去查一下。事后得知,“一把手”有位亲戚在那个队组做负责人,跟他抱怨了好几次工资太低,基层工人不满意,他的工作难开展等等。像这种平时不干活,完不成任务混工资,一旦干点活就要求奖励的事情在我们这类型单位里比比皆是。
既然是“隐性动机”,个人粗浅认识,大多是不方便拿到台面上说事的,多多少少有点违背当今社会宣传的主旋律,不那么高大上。虽然人们的认知随着知识结构的更新也能客观理性的看待非主旋律,但大多数在公开场合还是不大放得开,因为人性如此,我们每个人是没有多少意志力去抗衡它的,所以它也就“被迫”转入地下“工作”了。
人天生就是要追求完美。在“完美”一词的驱使下,在这种奇妙的思维统治下,既要找个光鲜亮丽的外表——被美化了的行为,还得达成心里的目标——隐性动机,就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至于是不是现有认知下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就不好确定了。从出发点看,他一定是有所考量的,但是就依我的眼光长远来看,他不仅没有利益最大化,反而还有减少的迹象。
想要利益最大化,只是头脑中的理想化状态。具体执行起来,那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