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会培训第三天,读了第三本书,史怀梅老师的《忠贞不贰:辽越境研究》。
因手机屏蔽,神奇的会场让我注意力较平常集中,读书效率十分高。
史怀梅老师通过十世纪、十一世纪不同时期对五代晚期至元之前汉人到辽生活或效忠的原因、不同评价的研究,揭露不同时期忠、族群、文化认同、边境等概念的认识。
作者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回归到跨越边境入辽者同时期人对他们的评价及关注点,以及之后不同时期作品中的评价,揭露跨越边境入辽人的动因,这其实涉及当时人对边境,尤其是对忠的认识,以及自主选择问题。
作者提出,当人对是否入辽有更多选择或者更多利益时,他们对选择的自主性更大,受到他人对他们道德、品德的苛责也几乎没有。五代或宋初时的边境线变动比较大,往往有时受到这些跨越边境群体选择影响,这个时候,所谓忠并不收到文化认同影响,也没有所谓族群性,人们忠的评价更基于结果和权力。但随着澶渊之盟对边境线的固定,个人或群体对边境线的划定的影响力几乎没有了,这时候就会要求彼此边境区域的民众对各自政权实体的忠诚,民族认同感也逐渐出现。
其实这背后是史学群体对忠概念的认识,作者对先秦至民国不同时期的忠进行认识,是对道的忠诚,对君主的忠诚,对所谓民族的忠诚。往往几者有时是分离的,是随着后期边境线固定而将君主国家和民族族群统一以后,才有了对民族的忠诚。
这本书特别切合了历史学中的一个问题,史学材料往往具有主观性,所以在对史料进行分析论证时,一定要先注意处理材料的时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