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林氏医门学习第105期
菟丝子补肾益精,善治闭经与黄褐斑
菟丝子味甘、辛,气平、温,可升可降,其功效为坚筋骨,除腰膝冷痛,强阴气,止阴寒之泄精,为补肾经虚寒之药。
《神农本草经》主续绝伤,补不足,强阴坚骨,治男妇虚冷劳伤,腰膝冷痛,消渴热中,泄精尿血。
余在临床中运用菟丝子治疗黄褐斑、闭经,疗效颇佳,现分享经验如下。
1. 菟丝子善治黄褐斑
黄褐斑亦称肝斑,是发生在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女性多见。黄褐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为气血不荣,二为气滞血瘀。
前者当用补中益气汤,后者当用血府逐瘀汤。
余从古籍中受到启发。《神农本草经》载:“菟丝子气味辛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汁去面䵟……”《药性赋》载:菟丝子“驻颜”,“令人多子”。
经余临床验证,菟丝子不仅可以补肝肾,益精髓,尚有宣通百脉、柔润肌肤、消斑之功。
根据黄褐斑出现的部位进行加减:鼻梁加苍术、白术、枳壳;额头加黄连、肉桂;左颊加柴胡、白蒺藜;右颊加桑白皮、菊花;下颚合用桂枝茯苓丸;上唇加鹿角霜、紫石英。在此基础上加专病专药:菟丝子、凌霄花、桑叶、僵蚕、白芷。以此法治疗多例黄褐斑均有良效。
2. 菟丝子善治闭经
闭经是常见的妇科病,临床中多因气血不足、肝郁肾虚、寒凝气滞致冲任不调、胞脉不通而发此病。
余在临床中治疗时首先分虚实。
实证者,当用五积散,攻之开之;
虚证者,当用四物汤、二仙汤,温之养之,在此基础上重用菟丝子30g,以宣通百脉,阴阳双补,调和冲任,使胞脉通畅,月经来潮。
余在临床中,常与沙苑子、补骨脂、枸杞子同用,治疗男子遗精遗尿,女子带下稀水,皆有良效。
在治疗男性不育症中,余常用名方五子衍宗丸,其组成为: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种子类中药具有促进精子再生之效,是补肾固精之要方。
【医案分享】
芦某,女,34岁。2019年5月30日初诊。
主诉:颜面部黄褐斑伴乏力1年余。
病史:患者经常感到乏力,腰酸,怕冷。
刻诊:面部褐色斑块,以前额部多见,乏力腰酸,舌淡苔白,脉右寸弱。
辨证:气血不荣。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红参10g,黄芪24g,当归10g,陈皮6g,柴胡5g,升麻5g,白术10g,附子5g,灵磁石30g,菟丝子30g,僵蚕10g,白芷10g,生姜10g,红枣6枚。14剂。
以此方加味,共服用42剂,黄褐斑消失。
医案举例: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必须做到“知常达变”。不“知常”不足以“达变”,不“达变”不足以临床。
古人有“读书不如咳嗽读案”之说,读书是知常的必要途径,而“读案”是“达变”的重要方式。我选择了临床中的几则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1:周某。女,40岁,2008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咳嗽一周,平躺较甚,影响睡眠,痰不多。伴见口干咽燥,胃脘不舒,周身窜痛,动则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
病起外感,杂药乱投,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风邪残留。
治以调和营卫,散风敛肺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白果9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2008年4月20日二诊:药后诸症消失。
按:主诉咳嗽,见桂枝汤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但口干咽燥又非桂枝汤证。
口干、咽燥、咳嗽、有汗,似温病,但舌不红,脉不动数,又非温病可释。
组方伤寒方与温病药杂和,又芍药用量大于桂枝,且加白果,似有治杂病之嫌,驳杂不精,常为经方学者所不屑。
但这样组方,经常很合临床,疗效常让人很是满意。
近代伤寒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案2:高某,女,65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
间歇性咳嗽多年。每届冬季发作,天气转暖缓解。近20余天来咳嗽较甚,呈阵发性,痰黏不利,晚上影响睡眠。伴见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大便不调。舌质淡暗,舌苔薄少而润,脉细弦。
证属寒饮内停于肺。
治以温化寒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生白芍12g,姜半夏9g,五味子9g,橘红9g,枳实9g,射干12g,炙甘草12g。3剂,水煎服。
2008年11月23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少,不影响睡眠。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实,加知母12g,白果9g。4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脘畅,痊愈。按:本案咳嗽,冬季屡发,晚上较甚,舌苔不腻,正虚不显,当为寒饮无疑,治疗首选小青龙汤方。
但痰黏不利而非清稀,舌苔薄少而非水滑,加之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均非小青龙汤方证所固有。
本案因胃脘不畅,易误从治疗中焦入手。也可因舌苔薄少而晚上口干,易误从治疗阴虚入手。
接诊时,首先辨为肺家寒饮,选定小青龙汤方为主方。
处方时,着眼于舌象,参合炙甘草汤方意,重用炙甘草(用量等同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4药的总量)。因胃脘不畅,加用橘红、枳实,乃仿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因痰黏不利而晚上口干,考虑饮聚日久可生痰化热伤阴,且温燥之药也可助热伤阴,故多用白芍,加用射干。
二诊胃脘转畅,故去枳实;久咳而舌苔偏少,故加白果、知母。
案3:李某,女,28岁,哺乳期。2007年7月8日初诊。
咽痒、咳嗽近3月,醒后多发。有痰白黏,汗多,便干。
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但继服无效。舌质淡红,舌苔中心黄白薄腻,脉象细弦缓。
治从少阳,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6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9g,射干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7年7月15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咽痒已止。
醒后有四肢困乏,手足发麻感。既往有“慢性肾炎”病史,要求中药调治。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缓。治从太阳少阳,柴胡桂枝汤加减。
处方:柴胡6g,桂枝6g,黄芩12g,生白芍12g,白茅根15g,党参6g,小蓟15g,炒谷、麦芽各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按:经方效捷全在方证相应。
稍有挪移,疗效多不让人满意。患者首诊,可供辨证的资料并不充分,只是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引起了笔者的重视。
有效,故处方仍加用小量“姜辛味”;
未愈,故不用麻桂,改用柴芩。
当然辨证也结合了舌象与脉象。
四剂咳止而不发,“经方可应手取效”这句话似可用在这里。
二诊似无证可辨,笔者体会,柴胡桂枝汤治疗经络、津气不畅之病证有神效。
案4:高某,男,4岁。2007年12月11日就诊。
患儿近2周来时有咳嗽,晨起较多,家长未加在意。昨晚咳嗽加重,呈阵发性,刚入睡即又咳醒,患儿无法正常睡眠。咳声沉浊,有痰。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苔白。
从痰咳论治。
处方:姜半夏6g,橘红6g,茯苓6g,僵蚕6g,蝉衣6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6g,焦神曲6g,炙甘草1g。2剂,水煎服。
患儿当日中午、晚上分2次服完1剂,咳嗽即止,夜睡安稳。次日无不适,加之患儿服药不太配合,第2剂药未服。家长深赞中药治病之奇。
按:2007年入冬以来,干燥,加之环境污染,小孩多有咳嗽、发热之疾。
三因制宜,最终都要落在患者身上,总以辨证论治为归结。
尽管气候干燥,但本例患儿并非燥咳。咳声沉浊,晨起明显,舌苔不少,当属痰咳。
晚上突发加重,当为肺家受寒。故以二陈汤合“姜辛味”法加减,取得捷效。
本方中干姜、细辛用1克已足够,缺则无功,多则坏事。
曾数次遭药店拒配有1克药的处方。一位司药者说:秤杆上最小度量是2克,无法配1克药。
我说:抓2剂不就是2克了。还有一位司药者对着处方喋喋不休指责处方者(她不知是我),我说:你的工作是配药,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评价得了处方的好坏。
案5:曹某,女,26岁,职员。于2007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年余。近来加重,影响睡眠,入睡前咳嗽尤甚。口干喜饮,咽不舒,痰不多,大便干。口疮屡发。既往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缓。
久病多瘀,苔腻示痰,无明显虚象,从痰瘀论治,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柴胡9g,赤芍药12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桃红9g,枳壳9g,桔梗9g,怀牛膝9g,姜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射干15g,全瓜蒌15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日二诊:药后咳嗽减轻,但近2日未大便,食欲欠佳。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薄腻,脉沉细弦,右脉见滑象。中焦郁滞,升降失常。
从郁论治,越鞠丸加味。
处方:川芎9g,苍术12g,香附12g,栀子12g,焦神曲12g,桔梗12g,炒杏仁12g,酒军(后下)9g,全瓜蒌15g,射干15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4日三诊:药后上下转畅,但咳嗽不减。舌苔仍不清利,从痰气论治,温胆汤加味。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浙贝母15g,全瓜萎15g,桔梗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2日四诊:咳嗽明显减轻,纳可,便调,口苦。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胆热口苦,上方稍作调整。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柴胡9g,黄芩12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7日五诊:咳止,无不适,苔薄脉缓。嘱停药,摄生。
以后每次有咳嗽发作,及时中药治疗,不乱治,不误治,不迁延。
按:本案治愈,患者甚为欣喜。前后翻阅治疗经过,似无特殊,只能看出“随证治之”、“活法调和”几个字。
案6:王某,女,48岁。2008年12月4日初诊。
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近20年,身体素弱,不耐操劳。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全身酸困疼痛,伴见咽干、咳嗽。纳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舌苔腻,脉弦数。
内蕴湿热,外受风寒,治以清内疏外,达原饮方加减。
处方:厚朴9g,炒槟榔12g,黄芩12g,柴胡12g,知母12g,草果6g,蝉衣9g,僵蚕12g,连翘12g,羌活3g,独活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6日二诊:上方当天服1剂,即全身舒适,已不发热。现症见咳嗽较频,晚上影响睡眠,痰不多。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弦。
素体虚寒(曾服四逆加人参汤加味达半年之久,精神明显好转),湿热已去,肺家受寒,治以小青龙汤方化裁温通疏散清利。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制半夏9g,五味子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8日三诊:咳减,晚上已能安睡,但有痰不利,舌脉同前。
考虑肺气未平,有痰热内生,治以清化痰热,调畅肺气为法,定喘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白果9g,款冬花12g,姜半夏12g,桑白皮15g,黄芩12g,炒苏子12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浙贝母12g。2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痰除,痊愈。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冷,这本来是自然更替,但我们发现我们有意无意在远离着这种规律
2008年的冬天,至12月仍然无雪,燥而少寒,门诊上发热咳嗽患者逐日递增。尤其是小儿和素体偏弱者,几无幸免。本案患者宿病缠身,西医建议住院治疗。
患者笃信中医,坚持不使用抗生素。首诊以达原饮方加减,二诊以小青龙汤方加减,三诊以定喘汤方加减,疗效当属不错。
但从理论上似难说通。
如属温病,似不当用小青龙汤;如属伤寒,似不当用达原饮。喜用经方者不会想到用定喘汤;
善用定喘汤者不易想到用小青龙汤。标准化的试题中绝不会有类似的题目,搞理论的人很少会认可这样的辨证论治。
但是真实的临床就是这样,方随证转,哪管你门派之分与学术隔阂。
1、越长大,越觉得值得【争论】的话题越来越少,因为绝大部分抉择,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
都只是人们基于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行为逻辑的主观选择:
各自根据选择,付出对应得失。
并无争论展开的必要。
进而越发安宁,沉静。
2
女性要学会不需要别人的赞美。
只要你暗戳戳希望人家说两句好听的,或者需要从夸奖里汲取信心,就会陷入这个陷阱。
只有不稀罕夸了,才真正所向披靡。
你就是你,不因夸美,不因骂丑,爱啥啥。
3、没城府的时候,特心急,对方做些什么都要刨根问底,总想尽快知道后续动态,一分钟都不想忍。
且必须要掌握主动权,未知与不受控的感觉很不好受,耐不住。
成熟后,就会老练与淡定起来。
不再把想法都摆在明面上了,不再急着出招,而是笑眯眯的把主动权交由对方,默默观察他如何推动,稳的住性子静待答案慢慢浮出水面。
很多时候,不急着显山露水,才能看到别人在琢磨不透你后,展现出来的真实样子。
主动权交由对方,其实更易见招拆招。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自己的内核一定极其稳定,才不会被对方所影响而失去自我判断。
4、很多时候,如果仔细分析自己的某个棘手的困境,会发现其根源是【既想要A,又想要B】,而A和B本质是互相矛盾冲突的。
而实际操作中,必须要分阶段进行,开始集中精力要拿到A,必须彻底放弃在B的利益诉求。
等稳稳拿到A以后,往往你会发现,你还可以得到C,而C>B,。
此时,对B的利益诉求你会觉得不屑一顾,非常可笑了。
而有些人因为自己的认知图景所困,一定坚持同时要拿到A和B,现在就要,完全脱离现实。
最后什么都没拿到,自己也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