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又名唐三藏,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影响之大主要是来自于吴承恩先生的《西游记》,这部名著深受人民的喜爱,流传久远而不衰。当然这部著作有演义的成分在里面,既然是演义自然就会有很多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其中的师徒四人除了玄奘大师之外都是虚构的。
为什么要虚构这些人物呢?首先是为了增加人物的趣味性,更多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自然会增加故事的跌宕起伏,越是曲折的描写越会吸引读者的眼球。还有就是作为大唐时期通往天竺的道路状况,那是非常复杂险恶的,糟糕的路况恶劣的天气时刻威胁着路人的安全,所以在当时来讲很难想象玄奘大师能够单人独骥的完成这么遥远的求经之旅。
玄奘大师的求经想法缘起于对当时流传东土佛法的混乱,这杂乱无章的局面,很难让佛法得到良好的传播,所以为了天下苍生免于痛苦,过上快乐的生活,故此才发菩提心,誓言去天竺取经。
当时大唐初立,国内政局还不是很稳定,故此对于边境人员的流通处于管制状态,那么在当时玄奘大师的西去之路并非坦途。在玄奘几次申请西去求经的报告被拒绝之后,他决定铤而走险,决定偷渡关口,这其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这也和《西游记》上描述的唐太宗亲自护送玄奘出城,并与他八拜结交的场景是迥然不同的。不管怎样吧,玄奘还是历经艰险偷偷溜出了大唐国界,踏上了西去之路。
玄奘大师一去走的是天山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北,当然路上经历了很多的西域小国,在其中的高昌国还受到了国王的厚待,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把玄奘大师的心留住,西去求经之心日久弥坚,在经历了戈壁沙漠风情之后,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大雪山。所说的大雪山地处帕米尔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的喜马拉雅山横亘东西,把印度洋暖流带来的充沛降雨阻隔在了它的南麓,也就是现在的南亚地区,虽然只有一山之隔风景却天壤之别。言归正传,玄奘大师穿越了险恶的大雪山,就来到了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开始了求学之旅,并最终到达了南天竺。
当时的佛学在天竺已经处于式微状态,只有那烂陀寺还在勉强维持,玄奘来到了这里拜在戒贤大师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并以优异的成绩,在后来乌荼国举行的无遮法会上一举成名,受到了天竺国各界的尊敬。
就在玄奘大师学佛有成,声誉鹊起之时,大师却不忘初心,决定回国弘法,其可贵品格可见一斑。玄奘大师携带者这几年在天竺搜集的经书,历经艰险回到了大唐,这次走的是南疆,也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部,这样走要比走北部要近一些。这时候大唐政局稳定,已经初具“贞观之治”盛世之规模,此时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已经敞开了心胸,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对玄奘大师的归来给予了极高的规格待遇。
玄奘大师历经十九年的取经之路终得圆满,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根据沿途经历的国土人情写就《大唐西域记》,成为了华夏族了解西部的重要依据,还有译出的佛典经籍极大的丰富了佛法知识,为佛法东渐在华夏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佛法讲究无执无我,但是玄奘大师能够胸怀天下苍生,不畏个人安危祸福毅然决然的挺身西去求法,也正是佛家倡导的大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