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行文顺序:
一、学习与思考
1,google&wiki
2,看书挑剔,只看经典——看评价,综合分析,仔细挑选
3,做读书笔记——思考总结、好例摘抄
4,走路和吃饭的时候思考,睡前想一个问题。
思考成为习惯的一个好处——避免焦虑
5,多看心理学与思维的书
两种知识:领域知识,元知识——关于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后者指导学习前者
6,学习一项知识,必问自己三个重要问题:
本质是什么,第一原则是什么,知识结构怎么样
7,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到现在,有什么收货(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
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
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写出思维大致脉络。
养成反驳自己想法的习惯。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无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
问自己真的理解了么?理解问题的本质了么??问题本质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有何建设性??
二、时间和效率
1,趁对事情有热情的时候,把万事开头最难的阶段熬过去
2,重要的事情优先。尽量避免琐事,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3,重要的事情营造比较大的时间快来完成。
4,善于利用小块时间。
5,重视知识的本质
例如编程:底层知识、算法数据结构、基本程序设计理论、良好编码习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大脑的思维方式用远都不过时。
6,重视提前积累
7,审视自己正在做的事,问它有何价值,是不是你真正希望做的。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重要吗??需要在这个时候学习吗?
8,退订rss,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或价值大的
9,总结最近得到的新知识。学会反问自己对知识到底把握了多少。
10,阅读和思考优于在互联网上汲取新知,后者往往浅表、不系统,甚至无价值
11,制定简要的阅读计划:
总览,确定优先阅读章节
利用零碎时间总结看过的内容,建立知识结构、抽取知识本质、与以往的大脑中知识建立联系
三、时间和效率
1,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非相反。一章一章,一节一节,按照主题来阅读
2,好资料特点:
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理念,注重直观解释,而非方法技术细节;
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
有讲问题解决背后的思维过程
3,学东西前,大脑中积累“疑惑感”——弄清面临问题到底是什么?先问自己能想到什么方法,再浏览方法。
4,有选择地阅读:优先阅读感兴趣的章节;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部分快速略读。
切分内容:问题是什么?方案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解释现象的书这样切分:现象是什么?解释是什么?支撑该解释理由是什么?例子是什么??
5,阅读分类:知识的;思维的
6,利用时间碎片,形成习惯
7,看不懂一个知识的几个可能原因:
看得不够使劲——多看两遍
涉及不懂概念——查索引或搜索
作者讲述顺序不对——接着往下看
8,阅读前对一本书质量大致评估
看作者;看目录结构是否清晰、直白,简介;看amazon评价,注重打分最低的人怎么说——若无真正有价值的反驳意见,书则不错;看样章——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禁,内容是否深刻
9,如何搜寻到好书:
同作者著作
amazon相关推荐和主题相关的书列
好著作提到的参考资料
前人总结的参考资源导引
四、知识结构
1,抓住不变量——很长时间不变的思想
为什么要牢靠掌握本质知识:是了解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问题解决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
本质知识是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工具;有效使用工具需先熟悉它。
五、习惯的养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说只是理性上承认正确,并没考虑到我们大脑中居住的那个非理性自我(它以强大的情绪力量为动机,以习惯为己任,时刻驱使着我们的行为)。
承认改变习惯难度;常常观察自己的行为
【
人与人学习的差距不在资质上,而在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获得多少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而取决与思考了多少、多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