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习作套路深的问题,也不是最新的发现了。小学生不仅动辄“我这一生”,他们在描述父母的时候,也把正值壮年的父母写得多么不堪——男的如闰土、女的是祥林嫂,顶多也就“豆腐西施杨二嫂”那般。
那么,中小学生的作文缘何如此不堪入目呢?诸多专家或归罪于应试教育,或抱怨题目之乏味、教师之懒惰。在我看来,其成因虽然多样,最主要的也不外乎几点。(1)喜好宏大叙事的历史习惯,往深处说就是“王道”理想被挂在口头上已经两千多年了,劝皇帝不要吃太饱也要用“仁政”的说辞,所以“标语思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2)思维惰性导致,最早设计套路是为了帮助写作困难者,但要让一个简单的人去理解并写出旨意丰富的文字何其艰难,这始作俑者的艰苦劳作,很符合“多快好省”的经济逻辑;(3)赚钱是硬道理,如果你告诉天下人写作能力训练的真经,那些编“写作宝典”的人起步恨死你?当然,就算你告诉家长们写作的秘诀是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如何生活,但惯于“省事”的他们也未必乐意去做;(4)生活太乏味,家长、老师们都不暇去认真过上半天生活,何来给孩子真正体验生活的时间?学而思的数学都还没做完,哪里有空去看半天的蚂蚁然后写一篇小文章?很少人敢在年少时如此奢侈地度过。
当然,作文套路深,原因不仅于此。但就此观之,我们就没有理由去责怪什么制度、老师、孩子了,我们不妨跟孩子认真地过过日子,好好做个人,真心体会一点点经典作品,让心灵不枯涸,文源自是清澈,其味当为隽永。
中小学生写作过分依赖套路的危害,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未见有具体的描述,我在此姑且言之。
首先是过分依赖套路,就失去了对生活本身的感受,假话空话的写作与生活相悖,继续自古以来的“伪善传统”,不仅有失人格,也将有失“国格”。观看《人民的名义》,每一次出现“人民”这个词,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大概与此有关。
其次是容易失去自主创造的能力。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来看,真的表达才能成为丰富思想的载体,孔子“述而不作”的理念便出于对“套路限制思维”的考虑,虽然孔子最后编订《春秋》时强调“微言大义”而有损于“真义”,但他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论语》记载的儒家思想至今读来新鲜可人,就在于它的内容所记载的“即时即事即情即景”的鲜活感触。柏拉图的《理想国》、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等貌似碎片化表达的作品,莫不是因其灵动独立而光焰万丈。相反,时下多少颇有章法的论文只能当垃圾来处理。若想用既定的章法、过去的套路来解释当下,无疑是削足适履,终为腐朽之言。
再者,僵化思维导致人的情感体验与物理行为失调。人能体验丰富的情感世界,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人能摆脱既定结构的约束,才能通过物理行为实现抽象思维的结构性发展。古代君主通过科考使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就是用套路束缚他们思维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在求学阶段能拿高分却未必“有点成就”的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惯性思维去面对多变的事物。如果一个人针对一件事能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他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一直用一种经验去面对生活,他的人生经历就是他不停地验证僵化思维有害于生活的过程。
奉劝给报纸写时评的大神们,不要以为因此形成了自己写小报文章的套路,你只有成为真正的学者大家,在报纸发表文章才是“深入浅出”,将学术“惠及大众”,才是“在亲民”。
以指指月,指非月;以筏渡人,筏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