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高晓松脱口秀的朋友,也许会发现,他经常会谈论起他的母亲,舅舅,外公和外婆,甚至会讲外婆的母亲和舅公,可却很少提及他的父亲,就算讲到也是一笔带过。
原来我会对此很好奇,高晓松的父亲高立人也是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清华毕业,也是清华教授,难道他身上没有精彩的故事吗?
直到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首次谈起了自己的父亲。
他是这样说的:“我直到最近几年,当我走出来了,我才知道我原来没有走出来。我原来是个魂斗罗,我根本不在乎。人跟我说原生家庭这件事,我说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从小就自己长大,然后他们在国外,爱干嘛干嘛。
其实直到我最近40岁以后,我开始慢慢地真的摆脱原来的那些东西以后,我才想起来说,原来我真的二三十岁的时候,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就是不自知的因为对那个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结果确实导致我年轻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是我很不讨人喜欢的那二十年,我为什么非要跟人家较劲,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高晓松用“极为不好”来形容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他的母亲回忆,他从没有问过他父亲一个问题。
很多网友看后表示:原来明星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心里面有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
长大成人之后,虽然看似告别了童年,但是,童年时期原生家庭的影响却很有可能伴随一生,更可怕的是,这种影响力会在成年人不自知的情况下产生作用。
看似你的想法和做法是当时自己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实际上只不过是无意识系统下习惯性的行为。
有的人内心极度自卑,没有安全感,
有的人害怕亲密关系,喜欢独处,难以信赖他人,
有的人表面冷漠,拒人以千里之外,内心其实害怕被人拒绝,害怕被人抛弃,
有的人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于是想方设法的讨好别人,黏住别人,
有的人讨厌束缚,喜欢对抗一切权威,反抗一切规则,
……
我们的性格,兴趣,价值观,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等,这一切的表现,都要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
那么,原生家庭到底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呢?
长大成人之后,我们在负重前行时又应该如何“自救”来扭转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一,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婴幼儿时接受的抚育方式
我看过一本书叫做《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作者是奥利弗·詹姆斯,他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更是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所接受的抚育方式。
有句老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人会觉得,这句话说得是命运,从小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个孩子日后的发展。
在我看来,最为准确的解释是在人的一生中,前六七年对日后性格的形成是很有重要的。性格影响选择,选择影响着命运!
而最影响孩子性格的,正是原生家庭,正是父母对待他的方式。
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奥利弗·詹姆斯将0岁到6岁这六年分成了三个重要阶段。
阶段一:0-6个月形成自体感
我记得小侄子出生后,我将他抱着照镜子,当时他还太小,并不知道镜子里面的小人儿是他。
形成自体感,说白了就是知道这是我,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婴儿的自体感形成过程中,母亲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
母亲对于婴儿来说,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婴儿虽然年龄很小,但他却能够从和母亲的各种互动中清晰的感知和体察到,从而建立起自体感。
如果母亲在抚育婴儿时,能够让孩子的需求得到及时、准确的满足,这将有助于构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自体感就相应的增强。
相反,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需求经常被母亲忽视,那么,他就较难感受到自我价值并缺乏安全感,会容易在日后形成情绪失控、控制欲强、变化无常等性格特点。
因为当我们被忽视时,会本能的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同时,内心会认同别人对自己的无视,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不值得被别人喜爱,于是会更倾向于证明自己,或控制别人。
在该阶段,要想帮助孩子建立坚实可靠的自体感,母亲不是仅仅喂饱孩子就可以了,更要提高共情能力。在0-6个月的阶段,孩子是不会表达的,所以在这个时期,母亲发挥共情能力更多的要体现在敏锐的观察和设身处地的感受上。
不要觉得孩子哭闹就是单纯的想要抱抱,觉得自己如果一味的满足他,会让他一直使用这一招,于是对他的哭泣不理不睬。
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而是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动作、状态、表情等等,不要去固执的做出判断。而是选择感同身受。
阶段二:0-3岁形成日后待人接物的性格特点
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各有不同,这往往深受小时候形成的依恋模式的影响。
依恋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安全型,一类是安全型。
其中,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又分为三种,分别为:回避型、缠人型和混乱型。
回避型指的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主动回避亲密关系,不去依赖他人,也不想要被别人依赖。这类人往往给人一种高冷、独来独往的印象,让人觉得难以接近,冷心冷情。
但实际上,他们之所以选择主动回避,是害怕被别人伤害和拒绝,于是选择故作高冷,主动拒绝他人。他们就像是刺猬一样,用满身的尖刺来保护柔弱的自己。
形成这类依恋模式的人,大多是因为在0-3岁时原生家庭的抚育方式要么是控制打压型,要么是否定拒绝型。
缠人型和回避型相反,回避型是逃离亲密关系,缠人型则是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为此这类人往往会因缺乏安全感而粘人,容易情感勒索,害怕别人抛弃而控制欲强等。
形成这类依恋模式的人,大多是因为在小时候和父母经常分离,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混乱型指的是他们会渴望亲密关系,但又不信任人性,于是会表现的多疑,控制欲极强,甚至有暴力倾向。如果小时候经历过冷暴力、语言暴力、虐待或,长大后则会容易用同样的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
以上三种模式都是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那么,安全型依恋模式指的是什么呢?一是有安全感,二是有自我价值感。这是因为在小时候,原生家庭给予了充足的爱,并且准确及时的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
阶段三:3岁-6岁形成是非价值观
这段时间是孩子调皮、叛逆的时期。他们已经能和大人完成基本的交流,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说之前,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往往是陪伴,抚养和玩耍。
那么,从这个阶段开始,则开启了教育阶段。
此时,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则会影响他日后的是非价值观。
如果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是打压控制型,那么,这类孩子要么会胆小怕事,习惯于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害怕变化和挑战。要么长大会变得很叛逆,讨厌一切控制和教条。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就事论事,当孩子做错时,马上纠正他的错误,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不是上升为人身攻击,将缺点无限放大,一直翻旧账。
同时,又能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敏感的觉察和满足他的情感需要,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既不会盲目叛逆反抗,又会独立思考,自尊自爱自信。
知道这三个重要的阶段有什么用呢?
一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可以自省,观察自己性格中的缺点和不足,来寻找过去人生经历或是原生家庭当中的负面影响,寻找不是为了更好的埋怨或是算账,而是为了和自己和解。找到根源,原谅自己,原谅对方,从而减少甚至摆脱这种负面影响。
二是对于父母来说,需要不断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方,要知道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让自己的教育随意起来。只有知道自己对孩子日后发展的重大影响力,才会慎重一言一行。
二,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和扭转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伤痛和负面影响呢?
一谈及原生家庭,成年人的关注焦点很容易放在埋怨和推卸责任上,甚至会将现在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常见句式为:
“因为我小时候……,所以现在我……”
对此,和菜头曾在《你不重要,你的喜欢很重要》一书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这前后并没有任何逻辑关联,从小时候家里贫苦,缺乏关爱,并不能推出后面的所有问题。自卑就是自卑,内向就是内向,心胸狭窄就是心胸狭窄,格局不足就是格局不足,这和家庭是否贫寒,童年是否缺爱,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对此,我的看法是,承认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性格上的影响,但是不能够将现在的伤痛和失败全部归咎于次。
因为这样,一是逃避了自身的责任,二是将全部精力放到了责备和仇恨上,而不是去思考在当下,如何做才能改正身上的缺点,减少、扭转这种负面的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治疗和扭转原生家庭带我们的负面影响呢?我将其总结为五个步骤。
第1步:承认——勇于找到并且承认现在自身的不足
对于自身的缺点,我们很害怕面对。但是,要想扭转这种负面的影响,就必须要先找到它,然后坦荡的、大方的承认。
比如,你每次恋爱,都会主动和对方分手,好像是自己甩了对方。但实际上,你知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害怕对方抛弃你,于是选择先这样做。
你知道,但不敢承认。
此时,要想改掉这个不健康的习惯,就必须要勇于承认这一点:你在爱情上缺乏安全感,害怕别人抛弃。
承认它,这不丢人。
第2步:回忆——找到过去的苦痛经历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你现在的每个性格特点,都是在过去的某段经历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承认之后,就可以回忆过去,想一想是哪些经历让你开始有这样的认知。
找到这些让你痛苦、不堪的回忆,然后告诉自己,这没有关系,这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有个女孩,她在爱情上很自卑,感觉不会有好男人喜欢自己。原来是因为小学时有男生叫她“丑八怪,没人爱”,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让她感觉非常丢脸,并开始在内心中认同这件事情,觉得自己就是不值得被人爱的。
这件事情一直被她埋藏在记忆深处,不敢触碰,每每想起,也马上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多想一秒都会心痛万分。
如果想要改掉自卑,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就要找到这份沉重的回忆,即使回忆起来依然感觉很痛苦。
第3步:原谅——原谅回忆中的人和事
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还是小孩子的你的面前,蹲下来,抱住自己,对自己说:“没关系,他这样说只是顽皮,他的话没有任何的力量,同学们笑也并不是认同他的话,只是觉得他很好笑而已,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原谅他吧。”
多做几遍,你就会发现,这段回忆不再沉重了,你可以大方的回忆它,这是自我和解的第一步。
第4步:表达——将内心的痛苦表达出来,分享出来
和过去的回忆和解后,你可以将这段往事表达出来。
将内心的话,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分享在网络上,也可以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心理医生听。
如果你觉得不愿意向他人倾诉的话,也可以像宠物,植物,玩偶倾诉。
可以心平气和的谈论这件事情,这是我们自我和解,自我改正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第5步:告别——找到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这段往事彻底说再见
你可以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来代表这段痛苦的往事。
比如,上面举例的那个女孩,就可以用一个小男孩玩偶来代替那段往事。
你可以把它放到盒子里面,然后举行一个类似于告别的仪式,和它说再见。然后就把它丢掉吧!
你原谅了他,这段经历对你已经没有负面的影响力了,所以是时候说再见了,丢掉之后,你可以坦然的面对他,回想起时,也只当是一次普通的经历而已,它对你来说,已经没有什么负面作用了。
time刚刚好有话说:
没有完美的人,你不完美,你的父母也不完美。
谁都会犯错,原谅自己曾犯下的错误,也原谅你的父母曾对你有意无意造成的伤害。
我们探究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为了责备,责备无法解决问题。
一是为了自我治疗,二是为了在为人父母时,可以少犯错误。
和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和过去和解,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傅首尔曾经说过:“完美是人生至苦。”
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当我们不再拿完美的要求自己,要求他人时,生活的苦痛和忧愁,就轻松减少了大半了。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够对你有所启发,欢迎关注,评论和分享,听说关注我并转发的,能力和收入都嗖嗖涨呢!
作者简介:time刚刚好,专栏作家,职业撰稿人。一枚用大白话讲干货的萌萌哒,我专注分享两件事:一是自我提升,二是内容创业。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