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籍《崇祯皇帝七讲》,顾名思义围绕着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明代皇帝—朱由检展开。
书中不但详细介绍了崇祯帝勤于政事的表现,且在第四、五讲细致分析了大明踏上不归路,在朝廷不乏将帅的情况依然败给农民军、清朝的原因,同时借助大量图片层层剥离出崇祯帝坚毅外表下的内心世界:对母爱的渴望、信仰的追求以及平常百姓的夫唱妇随。
读完此书,对这位悲剧天子寄予同情之余,我也想起来一位东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即汉献帝刘协。
虽然俩人相差一千多年,但是细看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幼年丧母、继承兄位、经历了权臣当道、没能保护好妻儿以及想力挽狂澜奈何成了当朝最后一位皇帝,命运多舛,结局上刘协比朱由检好些。
我想,提起汉献帝或崇祯帝大部分人想到是悲情天子、亡国之君,鲜有人将其和昏君、暴君划等号。
翻看二人生平事迹,都想有一番作为,不贪女色、不建豹房也不练什么长生不老之术,与他们各自的前任、前前任想比,没有做什么出格、过分的事情,看起来都是好孩子。
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可他们人生平安吗?
汉献帝不甘为傀儡皇帝,他的妻子伏皇后就和老爹密谋铲除曹操,结果事情败露,曹恨得把她给抓起来,毒死献帝的两个孩子,一国之母、当朝皇子,又能怎样。连他自己都说:“我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堂堂帝王本该掌控着他人的命运,现在却是自身难保。
再看,农民军京城后,崇祯帝含着泪刺死皇后、贵妃,对着幼小的长平公主痛哭道:“你生哪里不好,为啥要生在帝王家啊”
这样的他们和平安划等号吗?
《崇祯皇帝七讲》中描述了一个情节:哥哥去世前,遗诏让他继承皇位。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16岁的朱由检给出反应不是惊喜是惊恐。为能顺利继承皇位他提前住进皇宫。那几天竟然用进宫前藏在口袋里的米饼充饥,为提防魏忠贤的伤害,拿着小匕首防身。
试问,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是如此继位的?
明明是两个好孩子,当皇帝也算称职,为啥捞了个坏下场。暂且抛开二人性格上的因素(特别一说明朝失败都因为崇祯猜疑、偏激,杀袁崇焕自毁长城,暂时不做考究),纯粹从社会现状看那些方面将两个好孩子推上了火炉子
1.窝里斗:东汉戚宦之争与明朝党争
有意思的是东汉继位的君王年龄多很小,前后14个皇帝,15岁以下的占到8个,还有刚出生100天就继位的。小孩子奶还没断,会处理什么国家大事,所以他妈出来主政,女子久居深宫能力也不多,就只能依靠娘家人,成了外戚干政的种子。
小皇帝慢慢长大后想夺权,力量又小,怎么办找了身边的宦官。你帮我夺权,我给你官当。
又给宦官干政提供了机会。
外戚一看宦官来抢地盘,那成啊。于是两个帮派政事不管,明里暗里斗在一起,都把对方置于死地,皇帝无能为力,东汉王朝摇摇欲坠,到了献帝的哥哥刘辫当皇帝时外戚何进当了大将军,在袁绍的鼓动下对宦官进行屠杀,结果董卓收了渔翁之利,他杀了刘辫,把9岁的刘协推上皇位,这时候国家已经乱套,皇帝只是个摆设。就算刘协想做事谁听他指挥?
《明史》记载: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朝的灭亡,实际上从神宗皇帝万历就开始了)
明朝,尤其是万历当了40多年皇帝,20年不上朝不说,引发了国本之争,眼皮子底下党派林立—东林党、阉党、宣党、昆党等,党派间争论的问题鲜有怎样治理国家,有的多为利益之争。
崇祯继位后虽然打击阉党,但积累下的矛盾很难根治了,他去世后都没能处理和这个问题,譬如南明时期的阮大铖当着兵部尚书的官,整天干的却是怎么报复东林党的事,这样国家怎么运转。何况崇祯帝依赖的一些文臣,想得多是自己的名誉,提主张比谁都行,干活比谁都差。一个团队,只有想法没有干法,即使老大再努力,能捻几颗钉。
2.无奈的挣扎:军阀割据与农民军政权、后金政权、西南政权
董卓独揽大权后,引起了关东势力的不满预备联军讨伐他。其部将李傕、杨奉相继挟持着汉献帝“流浪”一度食不果腹,直到4年后曹操将他迎到许昌,方才有了落脚之地。
在许昌的这段时间,地方军阀袁绍、刘表、孙权甚至曹操都在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两天一小战,三天一大战,没人为刘协卖命,皇帝空有一个名号罢了,实际成熟或许就没有留着的必要了。
反观朱由检这边也好不到那里去,外有后金军,内有农民军政权都对京城虎视眈眈,你按下葫芦浮起瓢,关键一个没按下。没钱打仗了崇祯帝恳求臣工,没多少人响应,下面打输了仗的官员,回来居然虚报军情,他除了下“罪己诏”的确有些心有力不足,真累了,自缢前恨道:皆诸臣误朕(文臣该杀)
3.大势所趋,两皇帝再有本事也难有作为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造成了魏蜀吴三国并立的局面,你不惹我,我不烦你。
东汉王朝已是名存实亡,许是刘协晓得其中厉害,刘氏后期的种种行为让黎民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中,汉王朝离心离德兴盛不可能了,现在需要有势力、兵权、人才再来完成统一大业让百姓不在流离失所。于是公元220年12月,刘协禅位给曹丕,带着曹皇后来到山阳城,凭借自己宫中所知晓的医学以绵薄之力造福一方百姓,恐怕他才做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
虽然落的“亡国之君”的下场,但当了一辈子空头皇帝的他能在晚年脱身而出也算是最后的幸运吧
崇祯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农民军快到京城时,一路上打的很顺畅,明军几乎没有多少抵抗就投降了,崇祯帝自己撞钟提醒上朝,结果没一个大臣来,估计他们对国家不抱希望了,孤家寡人的皇帝除了披发掩面,以身殉国没有第二条路了,
据说,农民军把崇祯帝的尸体抬出来时,大臣的表现是“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大明养士三百年,皇帝殉国,只有三十人哭泣,真是令人唏嘘……
两个孩子的坏下场,不单单有性格方面的原因,更有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牵扯,历史可叹一二,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