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读书和吃饭是很像的事情。
书呢,我们一般称之为精神食粮。在本质上读书就是信息的摄入。
人的心是很难安静下来的,无时无刻不想找东西来填补自己。就像肚子饿了一样,总是要找点东西吃来填填胃。信息摄入的方式有很多,刷刷微博、微信;看看娱乐节目;读读书。你吃的东西决定你的身体,同样你摄入的信息决定你的思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看网络小说,剧情简单不费脑,同时又能打发时间。这种快餐文化基本就是剧情图个痛快。营养价值不高,口味还比较刺激,重油重盐。基本属于地沟油食品。不考虑健康成长的话,也能吃饱,就是看多了这类东西之后,对于真正有价值的文字反而比较难去体味其中的真意。吃惯了重口味就很能够品尝到食材本身的味道。
不管是文学书还是工具书,真正有价值的是蕴含在其中的真理的碎片。为什么很多经典名著能流传这么久,因为它里面真正触及到底层的规律,不局限于一时的情境,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环境都能够衍生出不同的感悟。它属于真理之树上比较大的树枝甚至是树干,可以向下延伸到不同的枝叶。为什么我们要读经典,因为它的内容历久弥新,真正把它读进去,那么再老的经典也能在当前的环境给到自己一些启示。
在选择书的时候,尽量追溯知识的源头,这个理论是谁提出来的,由谁进行转述,在这个转述的过程中是不是夹杂了自己大量的主观观点和情绪。选择学科内有创见性的、经常被人引用的书而不是追求销量的畅销书,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知识的失真,跟食物一样,加工工序越多,营养物质可能流失越快,同时过多的调味料也会损坏食物本身的味道。
胃需要时间来对摄入的食物进行消化,大脑也一样。为了更好的消化,在吃饭和读书上都要细嚼慢咽。将有用的物质或信息截留在身体里才是最终的目的。一味把自己填满对吸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学而不思则罔。对一本书,一个知识点要反复品味,反复思考,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才算是把这本书读进去了。看完一本书和把书读进去是两个概念。吸收不到营养就相当于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