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
怎么解释“作”
“作”总是被拿来形容一种人际关系中的现象,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矛盾的状况,表现为用一种很有可能破坏关系的方式去维持关系。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损人不利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心里的认知评价
每个人心里都曾对别人做过评价,尤其是在心理还不成熟的年龄,在读中学时期,每个人都对身边的朋友同学做过评价与划分。
说到这点,我记得在我初中毕业季时很是流行的“同学录”那时候我也给我们班以及玩的好的朋友发过“同学录”现在六七年了会看那本破旧不堪的“同学录”还真是感慨万千,时间过得真快!
谈谈小树洞的同学朋友们在当年的“同学录”上面和树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除了美好的祝福 “考上理想的高中”最多的评价即是:“是个安静的女孩子” ੧ᐛ੭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里预期的评价,你认为是对的 他不一定是觉得正确的,自己认为做作的行为,在他人眼中是一个正常的举动,只是位置不一样 大家所看到的角度也是不同,这是对于叛逆期心里评价的一种看法。
当然成年人的心里评价是更为成熟的,汪曾祺说的一段话:你再优秀,也会有人把你打入冷宫。你再平凡,也会有人把你视若生命。你再善良,也得碰上知恩图报的人。你再让步,也得碰上知书达理的人。所以,懂你的人别放开,不懂的人请离开。真心的人用心待,无心的请别依赖!
成年人的“做作”我认为.....
🌳
成年人的行为中的做作,树洞认为:
为了安全感,成年人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很多人或许会赞同,人越长大朋友圈就越来越窄,甚至可以说在上职场后,能够和自己谈心的已经屈指可数。可以与自己聊天说话的那几个朋友也有了各自的事情。遇到能容忍你的那个人时你会忍不住做作,为的就是得到关注,让自己有些许的安全感。
挺鸡汤的一段话: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叔本华《关于朋友》
上文未能充分表达树洞的想法
树洞想说的是:其实树洞有时也挺“做”的,越是别人不乐意让我干的我越会想要去违背。也会因为一件小事没有得到自己内心所期许而感到生气不搭理人。作出损人不利己的傻事(ง ˙o˙)ว
每个人都会那么一瞬间的冲动,“做作”其实就是情绪管理不当所引起的吧,情绪的管理真的挺重要的,当自己做完愚蠢的事情之后,静下心来回想,对同一件事情有很多种更好解决的方式,而自己却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选择了最愚蠢的方法。
有句话树洞挺喜欢的:
遇到事,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情绪处理不好,事情会更糟。
无论现在多么的不开心,
你要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东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