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赵思超工作室团队,借阅于漪老师的《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我是如饥似渴。
于漪老师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基石的奠基者,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教,兴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须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201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时代呼唤好老师,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出名师,育英才,成伟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好学校,好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有好老师,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为每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并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每一间教室,每一节朴实的课,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人类文明精神的接续,人生梦想的启航。让我们为中国教育的伟大未来一起努力吧!
于老师,出生在历史名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她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为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这种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使她深深的认识到,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的理想,是需要一整个生命去拥抱伟大的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
这种使命意识使她认识到,教师必须激情似火,必须师爱荡漾。这种使命意识使她认识到深深的懂得教师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终身学习和进步,也正是这种使命意识使她始终坚持改革,不断开拓创新。
于老师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实践,用生命在歌唱,为了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了我们可爱的学生生命和肩负的使命,使我们结伴同行。
于老师学的是教育学专业,曾经教过历史,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这一干就是60多年,期间她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肆意冲出暴雨,精神上获得的解放的喜悦,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她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她爱学生,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化的语文,她勤于学习,博采众长,坚定不移的确立了教文育人的信念。她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教文是为育人服务的,教育事业是理想事业,教育要引导人的精神走向高处,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也是要昭明教育对象内心的德行,使人自心进入最美最善的道德境界,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知识技能是帮助精神攀升的阶梯,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母语哺育后代的重要作用。
于老师致力于语文学科性质观、功能观、兴趣观、教法观、质量观等方面的研究,聚焦在教文育人的总目标,主攻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内一语言文字的治愈为核心,紧扣语文的特点与个性,渗透德育和美育,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融为一体。课堂教学立体化,多功能在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受到育人的综合效应。
一手抓课外阅读,一手抓课外活动参观研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语文到处有用,在畅享与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应用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悟性。
于漪老师在我的教育教学观中提出教育的本质,聚焦在人的培养、人的发展、人的精神提升上,聚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上。几十年来,她始终认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学习各门功课,无论从学生个体的成长来说,还是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说,都要着力于他们的发展,发展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每个学生蕴藏的潜力变成发展的现实,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教育的职责,更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工作者的使命。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我们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在学科技术向现代化实现生产力迅速转化的过程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中介环节。人的生命体本身蕴含着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现代民主的基本理论,而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要保护尊重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个权利。
于漪老师在教师的职业观中是这样说的,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教书,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培养终身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见能力,又要实现学生品格与心理的全面健康,使他们既拥有丰富的学识,又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积极的人生追求,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观是这样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人,语文学科就是要树立育人大目标,即教文又育人,要全面培养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做个育人的专家。
于老师始终认为,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内在客观规律,语文教师要教学生学文作文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因为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我们教学的真正价值。
于老师的兴趣观又是美趣观,她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是美的,要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语言,崇高的形象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健康向上的兴趣,又用这种兴趣去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的美,去体会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美从趣生,趣由美来,如此循环往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心灵,形成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词语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学生才能领略课文语言的神韵,才会兴趣盎然的学习语文,教学效果大不相同。
于老师的兴趣观还是一种“有效观”,她认为语文教的有情有趣才能有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她主张语文教学要在德子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更有趣,语文课上获得新的知识,听、说、读、写与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就会产生持续不断的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欲望。因此,语文课上让学生所“得”,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离开这一点,调动积极性就成为空中楼阁,内心的喜悦和探索的欲望都是兴趣范畴,是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成分,是学习语文的心理动因,是学好语文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有所“得”,才能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要培养学生的美感,审美不是哲学的理性思维,审美凭借的是直觉,是从形象到形象,从心灵到心灵,虽然有时也能达到哲学的境界,但那是通过“悟”的方式来实现的,是一种具体的抽象审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意注意”的。
审美重要的是形象直觉性延续,那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通道,语文教学就其特点而言,应该是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过程,选入教材的内容大多数文质兼美的文章,本身就具有审美的价值,因此,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必须开通学生的情感通道,达到审美的状态。
于老师的课着力追求这种境界,使学生渐入文章之佳境,翱翔于教材提供的审美天地,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谈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让课堂充满魅力是于老师的教学语言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任何精髓的见解,深厚的情感,缺乏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技巧,都无法打动别人语文教材,大多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丰富的意蕴,如果教师的语言苦涩无味,就不可能传达文学作品的神韵,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艺术王国,更无法打动学生,因此,教学的艺术不妨称为语言的艺术,教学的艺术家也必定是语言的艺术家。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够给学生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夫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的艺术。教学时,要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之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于老师始终坚持不懈的追求:一追求生动亲切;二追求词采丰美;三追求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四追求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
于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用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这样才能在知音—学生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