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文章之前,课程是昨晚直播的,一开始我是很期待的,因为平台直播听到的语音断断续续,想着回看应该会比较爽~我是翻看了很多同学的笔记才开始听的,可能有些观点会先入为主了,哈哈哈,也作了笔记,顺便后续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第一节课不是什么方法论或者大家俗称的干货
只是大致的概论
主要有三点:
1.为什么要写作?
Spenser提到写作不应该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爱好,写作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是现代职场的底层竞争力。这句话我很认可,在职场上我们依托平台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脱离了平台,自我价值会迅速贬值。如果会写作,我就可以源源不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与观点,产生和用户的深度连接,形成自我品牌。
那写作有什么好处呢?写作意味着思维逻辑的表达,体现在三方面:一对世界的敏锐触觉,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增强对生活的敏感度。比方说和朋友聊天,你会无意识地挖掘各种有趣有价值的素材。二思维会更加缜密,写作的过程就是逻辑的层层递进,不管是鸡汤文还是干货文都需要强有力的逻辑去支撑。一个人有没有逻辑,通过平时谈话就知道,如果不刻意训练,说话会毫无头绪,更不用说产出一篇好文了。最后一点是对认知更加深刻,也就是既然要作出有价值的表达,这需要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深度思考和不同价值的表达。
我个人情况就是,首先我已经在写作迈开了一步,接下来亟待解决的就是提高写作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一般体现在几方面:逻辑、文法和修辞。修辞是我比较擅长的,所以平日就不太注重逻辑、文法。逻辑、文法就是上面Spenser提到的思维能力,这个需要通过反复修改文章来达到刻意训练的目的,文章内容的深度则依靠大量的输入,需要平时很大的阅读量。通过这一节课,我想我会对思维逻辑的能力刻意多练习!
2.为什么要公众号写作?
有些文章很火,并不是因为它文章本身写得多好,而是因为公众号的牛逼,而公众号的牛逼是因为背后坐拥着高粘度高活跃的9亿人的微信平台。所以这也就理解为什么文章在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软件传播不开,在微信却分分钟产生爆款文。
Spenser总结出公众号有三大功能:一是复利。公众号写作依托微信背后的庞大基量是用户,这个复利指的就是内容沉淀带来用户沉淀。二是连结。一篇文章最有价值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字产生的曝光,通过曝光产生流量,流量产生认知,认知带来用户,而用户最终沉淀在公众号平台上,这个好处就是公众号拥有了自媒体的属性,进而拥有了商业价值,比如媒体的广告。三是闭环。公众号实现了人与人的最短连接,因为的最短路径进而产生曝光,加上个人信用的背书,还有最方便的交易渠道,形成了这个超级闭环。
所以公众号写的不是文字,是通往超级个体的最短路径,而它最厉害的功能是积累所带来的复利效应。
3.如何迈开第一步写作?
从0到1,打破认知。
(1)“不够好”、“没价值”。Spenser有句话很中肯,不要担心自己表达得好不好,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就有价值。每天都是这么过,发生的事也千篇一律,很多人看问题只是表面,如果你进一步深入思考,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那么你的文章观点就是有价值的。即使偏激,不随大流,又有何关系呢,又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怎么解读,是自己的事。
(2)写得幼稚。幼稚和成熟是相对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很幼稚,因为每天都在进步呀,不断成长不断更新推翻之前的想法和观念。不曾幼稚,谈何成熟?
执行状态
(1)坚持不下去。写作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是缺乏动力以及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建议all in 全身心投入一段时间,短期内拿到原创、赞赏功能,一是文字得到版权的保护,二是被赞赏得到认可,这些正向的激励可以激发内心的热情,不断创作。
(2)效率低。很多人写作是突然想起来就写,没有灵感就放一边搁置,有个弊端就是这样写文章花费时间长输出少。要提高效率的话,还是建议抽大块不被干扰的时间all in 专注沉浸一篇长文的输出,同时不要一心二用,减少“多任务”的干扰。
4.总结
总的来说整个课程听下来,有些观点我还是蛮认同的,重要的是重新推翻了我对公众号和写作的理解及认识。我最初开公众号写文,不能提写作,听了这次课后发觉写作不仅仅是爱好这么简单了,只有当自己的文字对他人有价值,我认为这才体现它的意义,那时候才能称之为我写的文字是写作。
ok,扯远了哈。提到我最初写文,纯粹是因为个人喜好,前面也说我个人擅长文笔修辞却缺乏严谨的逻辑,所以我的文章通常就是一千来字,再想深入写却写不出来了,这就是我缺乏逻辑无法进行深入创作的原因,这是我日后需要刻意练习的一点。
其次,在执行方面,Spenser提到的误区,我都犯了。最初我可以两日一更,甚至一日一更,现在是三日四日一更,而且以前觉得很多素材可以写,写不完,现在呢,都是临时抱佛脚想到什么才写。这样的状态导致文章质量每况日下,一定要每天抽一部分时间专注投入创作!
5.对“成功”的探讨
还有就是我听完课后在讨论区翻了一遍,发现大家普遍问的是“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文笔?”“看什么书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定位公众号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等等一系列可以快速达成的问题。
我就在想好像大家都掉入了“成功学”的误区,思考一个问题:有人成功了,那么我按照他总结出来的成功方法,就一定能成功?
急功近利,这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这个社会,急功近利有时候很有用。我个人认为急功近利能短期内带来成功的快感,但不长久。我平常在简书刷文章,看到不少的ID,写过多篇爆款文,有很多流量,后来却因为没有得到预期中的收益而放弃写文。
最初我不明白,写得好好的为什么还会放弃呀?后来我在SusanKuang一本书里看到,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他的 《幸福的方法》指出:重点在于拥有目标,能否实现则在其次。目标能够给我们以方向感,不至于在人生的路途中感到迷失,并且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当下,因此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而心理学家大卫•沃森在他的积极情感作用的研究中,也强调只有追求目标,而不是达到目标,才能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
所以,我一直认为凡是目标和金钱挂钩的很难带来持续的幸福感,因为这些是以他人为中心,需要外在的认可。相反,如果目标是有关个自我内在的成长会带来更多的兴趣和热情。如前面所言,大家是想要快速达成一个高度,“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文笔?”“看什么书可以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定位公众号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等都是冲着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强调速度和捷径,它们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焦虑和难以磨灭的欲望,而非发自内心想要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如果最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肯定会热情退怯。但如果大家把这些外在目标转化为内在目标,比如通过写文字分享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智慧,或者先对自我有清晰的定位,进而输出有价值内容,吸引同类型的群体,那么它们便能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同时享受成长的快乐。
周国平老人家就建议我们年轻人设立目标,应该把优秀当初第一目标,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因为优秀我们可以把控呀,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则取决于很多外在因素。
只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那也是一种成功,只是这种成功不需要他人或者社会来认可。
所以关于这节课带给我的意义就是,纵使现在是公众号红利时代,我只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效益也会跟着来的,毕竟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