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甩给沉迷于盲目为知识付费的人一记耳光。我也被打脸。
检视我自己,课程买过,讲座买过,书也买过,社群也买过。
1.为什么买
买是因为看不懂互联网,看不懂互联网营销,所以想看看那些所谓“大牛”的知识架构,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也因为自己初入行时的不安和困惑,想要让自己的知识体系“速成”。
2.买了些啥
免费讲座参加的最多,每次讲座不少1小时。
付费课程应该是4个,合计不超过400元。其中最贵的是一个易企秀的文案课程,138元。
书买的最少,一般是被安利了看别人分享的电子版,最近买了两套书,因为被领导强烈要求扩展职业技能,118元,买了,还是跟同事合买,只有50%的所有权。
再就是微信群、小密圈和饭团。2个小密圈,圈主都是我接触过作品或者在社群里有过简单交流的人,专业水平上我认可他们。
3.都有啥用
先说那些铺天盖地的微信分享讲座。基本上都用语音,演讲者水平参差,我听过的所有分享平均下来每次能有10分钟的“嗯,啊,这个,额”。而且一个小时真的讲不了太深(不然后面怎么卖培训),有些人也不是真有水平。这些免费分享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那些头衔花里湖骚,履历光芒万丈的人,并不比我能,专业上经历上我安静的积淀就好,不用慌。
再说付费课程,易企秀那个课程真是渣,附送的社群质量更是渣到要原地托马斯大回旋花式爆炸。要么死气,要么广告,指出来要管理,还被一群人说这样挺好。看在138的份上,忍了三个月我才退群。我也是蠢,凭什么相信一个做h5的来讲文案,蠢蠢蠢!上面说“应该”是4个课程,因为我不确定,有些课程可能买了看都不看一眼,链接没保留,公号也取关了,完全记不起来。这些课程无一例外都关于运营和文案,我最大的收获是:确认自己真想做这行,真喜欢。
然后是书,其实就算是免费的书也看的不多,新买的书还没翻几页。我对书的态度是:不看工具书,小说才是我的最爱。
互联网千变万化快速发展,所有讲互联网的工具书从编写到出版所花费的时间,足以让互联网进行一次迭代了。看到的多是过期知识。尤其是我看到有个与我工作曾有交集并且表现十分一般的人,参加了个培训班就出了教材书籍,我更相信大部分这类工具书都是没有实质缺乏价值的。那里有一群“聪明的大忽悠”,要擦亮眼睛,捂住口袋。这一部分给我的最大感悟是:看些营销、广告、传播、社会的经典教案吧,看营销最原始的样子,再去结合现实体悟,收获会大的多。
最后是社群了。我目前保留的社群不多,微信两个付费,几个免费,小密圈两个,饭团两个。
有一个付费微信群是讨论文案的,我们真的在里面讨论文案,讨论案例,互相建议,现在因为群主繁忙活跃度有所降低,但活跃的那一群人还在坚持讨论文案。另一个付费群是可以随意讨论关于互联网的一切,我的所知道的互联网新动向几乎都是来自于这个群,里面的讨论氛围也很自由。
免费的群除去几个资讯有针对性的,活跃度最高的是个“偷图群”,胡侃瞎侃聊的最轻松。
微信社群给我的最大收获是:让我看到了行业最新,让我接触了不一样的思想,我为我能感受到的“多元”而开心。
小密圈2个,与两个付费微信群匹配,但我看的很少很少。囤积的恶习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饭团两个,都是打折时候买的。不足20元。一个是为了看看“剽悍一只猫”到底在干啥,社群里都是什么人。一个是为了感受饭团的分销…嗯,发了两三次朋友圈,合起来挣了40来块~
小密圈和饭团的主人,所面对的都是付过费的用户,那么你就必须要有产出,你的产出需要有价值。那些为了靠分销赚钱,自己去开饭团的人,就不要胡搞了,你自己有几斤几两什么水平,你不清楚吗?产出糟粕,加重互联网垃圾知识的比重,是非常可耻的!
这一块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认同才有了社群,多元就有了产出。
4.再说两句
讲座也好,书也好,社群也好,看的再多听的再多也好,自己不去思考不去做,永远都是0。
实际上自我投身互联网,做的多了,开始专注当下,自然明白了很多。远比当年在互联网的围栏边看戏有效果的多。当年的围观曾经一度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周围人除我都是大傻逼。现在看来我才是最大的傻逼,被鼓吹,自我膨胀,好高骛远,周围的“大傻逼”都在专注当下刻苦耕耘。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穷,对未知的惊慌,蒙住了我的双眼,如果不是因为穷,我可能要交更多智商税了。
看原作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