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这是一位外国人对全世界发出的宣告,在这一句强有力的宣告背后,是一段中国革命青年们艰苦奋斗的历史。
一九三六年六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相机、胶卷、笔记本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中国西北红区之行。在陕甘宁边区——一片位于中国西北角,人口稀少的、荒凉的被国民党强大统治不断重重围困的红军根据地,斯诺带着关于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种种疑惑,先后到达了当时苏区的临时政府保安、国共交锋的前沿阵地预旺县,以及众多的重要阵地和革命根据地,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革命战士等进行了采访交流。亲身的经历,设身的体验,让一个资产阶级的西方新闻记者,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在国民党封锁下被污名化的所谓“野蛮政党”,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中国共产党员和它的拥护者们产生了真挚而热烈的感情。通过所见所感所闻,他看到独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精神面貌,并产生了由衷的震撼和钦佩之情。
斯诺在本书中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其实不难发现,这一番思想体会的转变来自于他真切的体验实感。尚未真正深入苏区、未真正接触红军时的斯诺,仍带着不能免俗的刻板偏见——中国人,至少是他所看见过的国人群像,是愚昧、懦弱、麻木、毫无斗志的一群弱者。因此直到后来当他看到红军们意志坚定、斗志高昂的神态和一股坚韧不拔、绝不妥协的精神气概时、看到连“红小鬼”们稚嫩的脸庞上都透出在苏区以外的少年脸上从未见过的蓬勃朝气和活泼神情时,才显得如此惊讶和震撼。这样的一批年轻人、革命战士,是觉醒了的群众,是人民的子弟。斯诺真的看到了在他认知中从未有过的一切,看见了红军积极昂扬的精神风气,看到了不一样的人民大众,看到了非同一般的亲切而和谐的军民关系,看到了崭新的、充满希望的中国面貌。
对于群众意见和潜移默化的思想浸润的刻画,斯诺除了直观的正面叙述之外,也运用了大量篇幅从侧面进行描写。他通过人民群众对“红军”和“白军”所持的不同态度,表达红军的群众基础之广和支持程度之深。正如从“红小鬼”们质朴平白但充满道理的话语中那般体现:“群众恨白军,他们爱红军!”,群众们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从点滴细致的关怀和帮助中涌现,展现了最真诚的感激和最亲近的鱼水情关系。这般情感也牵动着书前的我不断追随、体会,犹如身临其境,生出强烈共情,从而无比触动。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袖人物那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和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让斯诺无不感到震撼和心生敬意。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们充满智慧且真诚友善的美好品格。他们拥有崇高非凡的理想情怀,杜绝特权、躬行垂范,对普通战士充满关怀、尊重,地位平等,一视同仁。党领导着红军军队的建设,各种优良的作风,培养了红军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意志坚定的珍贵品质。
斯诺本人在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中言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是他们的书。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的确,书中描绘的不正是那一群充满革命理想,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的先辈们挥洒热血与汗水的奋斗经历吗?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不正是踩在革命先辈们的热血和汗水中取得的吗?在那最艰难的岁月里,党和人民群众的心是那么紧密相连着,党员们坚定的党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精神都在书中描绘的岁月里闪闪发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段鲜红的历史印证的正是我们党的初心,它是先辈留下的财富,也是一个不断鞭策我们,不断警醒我们的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警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跨越历史时空,红星照耀着我们走过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寒暑,展望百年春秋。当今时代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唯有不变的是,立于新征程上,我始终坚定地相信着:伟大的时代依然延续着,只要我们的初心不移,星火将永续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