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这两年最流行的词儿,其实是“风口”。很多人到现在还闹不清“双创”的完整表述,经常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弄倒了,至于“互联网+”,能准确了解内涵的更少。但是说到风口,经济领域那是尽人皆知,哦,还有那只飞猪。
从线上到O2O,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短短两年内,各色风口此起彼伏,赶上的,来个漂亮的起飞,至于以后能不能飞得像小天鹅,那是另一回事了。不过,从当下VC界的时而传出的一些动静,透露出O2O等风口有逐渐收窄的趋势。对于一些开始酝酿创业的团队来讲,最关心的问题恐怕就是,下一个台风眼形成了吗?它在哪儿?
据我观察,新的台风眼,当下已经基本成型,还是双台风的架势。先说浅近的。VC的特质,其实就是三高,高风险、高成长、高回报。前一阶段纯电商挤爆,转向O2O,至少说明了四点趋势:创业焦点由线上向线下偏转,轻资产模式转向轻-重资产模式,流量-现金流赢利模式转向产品-流量-现金流,纯虚拟时空转向消费者身边。那么,在O2O逐渐呈现拥堵态势之际,创业焦点和VC投向,将进一步向互联网+或+互联网的这个“+”号靠拢。那么,这个“+”代表了什么?
我们知道,所有的商业模式,最终的一个指向就是消费者,现在流行叫用户。之前的电商、APP,尽管高喊用户思维,但实际上着墨的,仍然是渠道,对应需求和痛点的一种精准连接渠道,至于释放需求之后如何满足,则是渠道连接的商家的事儿了,所能赋予消费者的无非是更多的选择权与消费便利。O2O,重点在于产品、服务的到达性和体验性,黏连-闭环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但是基于产品的有限性,场景之外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依然受到未经深度整合的传统企业产品与服务品质的制约。那么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我认为将是供应方,也就是生产或服务供应商+终端的有限的深度互动式改造,实现有限能力的工业4.0或消费服务4.0,或者叫3.5时代吧。
消费服务3.5,具体来说,就是碎片化需求连接-有限定制。用户端,依托网格化通路布局,销售终端变身社区/社群代理服务商,依托点对点的方式,精准把握用户个性化需求;而生产端,提供更多规制的准成品;渠道与终端代理服务商合一,不再简单地扮演拿货卖货或者提供货源信息的中间商角色,而是有能力在准成品的基础上,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有限的成品定制化能力,包括外在形态、组合形式、功能增值、创意增值等等。对消费者来说,消费服务3.5模式,可以更加精准地服务个性化需求;对于厂商,可以借助互联网更精准地组织生产,降低虚耗成本;对于中间环节,可以通过建立定制能力实现与用户的有效、持续连接和深度黏连,开发出新的商业价值、赢利模式和溢价空间,也避免了被干掉的风险。
通过这样的模式创新,消费者将面对的,是新形态的更具互联网本质的现代生产-服务商,在实现工业4.0之前最贴近个体需求的定制化服务能力。而这一模式,基于网格化的可复制性,依然具备VC最重要的高成长特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强化了落地的要求和能力,反而降低了风险高度。
另一个风口,则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正在开启的超越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最新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物联网就是人-物-物全维度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并在理论上赋予人在任意连接点控制其他任意空间点位上的物的能力。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这段话可能比较费解,用两个场景来说明。一个是某用户在南半球休假时,依然可以通过手机、客房电视或者其他什么载体,控制在北半球的工厂按照订单实时生产(无人流水线),同时控制家里的机器人每天做卫生,还有浇花哦。另一个,某用户在办公室看来半截美剧(太坏了),下班时间到,坐进自己的车,在汽车屏幕上看完下半段。什么,车谁开?传感器+交通信息处理器+自动驾驶仪,自己开咯。
尤其我们可以了解,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全维度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在突破性技术平台基础上,注入各类更具定制化与自主性的内容和应用。那么,在技术面逐渐完成突破的情况下,更具定制化与自主性的内容和应用,由于接近空白状态,势必成为下一个超强台风的风口。不说了,准备斗篷和风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