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案例三《多姿多彩的民俗》设计思路
"多姿多彩的民俗"学习主题适用于六年级下学期。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资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当调整了教学顺序,并拓展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冰心的《腊八粥》、梁实秋的《粥》、王蒙的《我爱喝稀粥》、莫言的《过去的年》等。
"多姿多彩的民俗"这一学习主题的落脚点不仅在感受多彩的民俗文化,还在理解与认同民俗文化精神内涵。巧借"多姿多彩的民俗"这一学习主题,以"多姿多彩的民俗展"为大任务,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基础,有序设计、研发了三个与大任务紧密契合的具体任务:"春节的民俗日历""古今民俗小贴士""不同地域的民俗"。这三个有意思的、开放的、层递性的任务贴近学生,受学生喜欢,和教材内容主题相对比较贴合,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学生在亲历语言实践中"了解多彩的民风民俗""领略蕴含的中华情感",这样的语文学习是完整的、是真实的、是指向素养的。
在"大情境"的关照下,我们立足"联结生活、活动探究、实践感悟"的学习方式,将情境任务作了活动分解,设计了结构化的活动链。
任务一:春节的民俗日历重点在梳理北京春节和家乡春节不同时间点对应的民俗活动,感受中华民族春节民俗的丰富多彩。先制作"北京春节民俗日历",发现文章的详略安排,抓住作者的民俗活动特色表达密码,感受北京春节持续时间之长、民俗活动之多的热闹气氛;再制作"家乡春节民俗日历",运用所学方法讲述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任务二:古今民俗小贴士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披文人境"、知人论世,感受不同时代、地域、表现形式的民风民俗,领略多姿多彩的民俗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活动一"课文中令人心动的民俗"通过梳理《腊八粥》的结构图,让学生发现"等粥"的详写和"喝粥"的略写是作者根据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来安排的;通过聚焦八儿"等粥"时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八儿"天真可爱、聪明狡黠"的形象特点;通过拓展阅读不同作家笔下的"腊八粥",让学生知晓对同样一种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而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心中,所承载的意义是不同的。"讲一讲传奇的藏戏"的活动,把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的"读""思""讲",让学生自主感受藏戏的艺术特点,并通过搜集图片、视频资料,将传奇的藏戏讲清楚、讲精彩,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地方艺术特色的继承和传扬。活动二"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通过了解相关习俗和传说,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诗歌,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活动三"触摸作者那别样的情愫",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拓展资料,还原作者写作心理,促使学生在感受多彩民俗的同时,领略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写自己的独特经历和独特感受的创作方式。
任务三:不同地域的民俗本任务是前两个任务的总结与延伸,旨在引导学生深人探究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认同感。活动一"民俗活动真多样"通过统整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发现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有春节活动、饮食,有民俗与传说,有曲艺戏剧等。活动二"民俗词条真丰富",为了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元宵节"为例,教给学生写词条的方法﹣将这个习俗的传说、饮食、活动、寓意等整合起来,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民俗写一写词条。活动三"民俗发布真精彩",通过不同地域民俗发布会,引发学生共鸣: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团圆、祈福、感恩……我们要在传承中发扬民俗文化和精神。
三个任务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等牵手、联结,促使学生在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中走进传统,体悟程式化的节日民俗中充满的温情和智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