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林顿.克里斯坦森,哈佛大学教授。他的著作《创新者的窘境》被国内外企业家所推荐,刚刚读完的伟大CEO艾格《一生的旅程》中就不止一次提及。
本书中他将多年在商业领域中的成功经验,在商业中发挥效用的原理用来分析人生,发现同样凑效。
他认为,人生幸福与否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一份成功的事业
2、幸福的家庭及亲朋好友的关系
3、如何确定正直一生。有的人的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意外犯罪,前功尽弃。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如何确保事业的成功
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自己的人生也要有“战略”。战略包含两个部分,1、要有一个战略目标;2、要思考如何实现战略目标。这两个结合起来才是战略。
什么样的目标能确保你的事业成功呢?首先你得找一个自己热爱,有动力的工作。
很多人,包括作者也发现他的哈佛/牛津的同学们,在毕业时,他们的理想想成为艺术家、作家等,但实际他们选择成为了基金经理、大公司的高管、企业家等。
在20年、30年的校友聚会时,他们还在从事着不得不做的工作。当初选择的理由是:等我赚够了钱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越陷越深,难以回头。
我们人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为挣钱而工作,很难带来长久的动力。
【双因素理论】
作者引用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即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他认为:「人们做某件事真正的动因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样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动因都将持续」
基础因素,也就是薪资、职位、工作条件等, 基础因素不足会导致不满意,但工作因素得到满足你也不会爱上工作,只是不讨厌这份工作。「就像‘没有不喜欢一个人’和‘爱上这个人’是两码事儿一样」。
动力因素,与外在刺激无关,更多是自己的内心感受。做这件事,能让你获得成就感和认可;它富有挑战,你能感受到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一份有动力因素的工作,即使赚不到大钱,你也会很积极。正如我们常听到的:「找到你喜爱的工作,你会觉得这一生没有一天在工作」。
我们知道了具有“动力因素”的工作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但找到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不然人人都应该正在在从事这样的职业了。
我们人生中经常出现一些看似不错的机会,来争夺自己的经历,是否应该开小差抓住这些机会呢?很难笼统地说要或者不要。人生战略就像企业战略,很少企业在一开始就找到了正确的机会。我们要平衡周密战略与偶然机遇。
【发现-驱动计划理论】
作者推荐使用「驱动计划理论」来甄别好机会。在做决定前,你应该思考:
能帮你做这些关键事情的人是不是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帮你?换句话说,是不是因为要帮助你成功完成这项工作,先要假设这些人都是无私的呢?
同样重要的是,问问你自己,哪些假设条件需要被验证是真实的,你才会对做出的选择感到满意呢,你做决策是根据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动因,为什么你认为这会是自己喜欢做的呢,你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吗?
我们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好机会”冲昏头脑,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有人无私为你拱手送上大好机会,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思考,是什么驱动他来做这件事呢?
同样要思考,驱动自己做这件事的真正动力是什么呢?是否符合自己的战略目标?
我们要保持开放迎接新机会,但,也要谨慎认真甄别。
【用心配置资源 】
要确保自己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就要看你的资源分配在哪里,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金钱。
为什么一定要“用心”配置呢,因为我们太容易将资源分配给短期或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事情上。
这是在很多人身上发生的案例:
「原本是出于一番好意——想给家庭和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机会,但不知不觉中就把资源花在了从未料到会变成死胡同的某条小路上。他们总是优先做那些能立即带来回报的事,例如升职、加薪、发奖金,而不愿把时间花在长期的工作上,或是几十年都看不到回报的事情上,比如养育孩子成才。
问题是,这些需求很快就会把个人资源配置的过程固定在原地不动——“我要花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不然就得不到升职;我需要升职,不然就……”
他们专门做出能给家庭带来更好生活的选择,于是无意中忽视了配偶和孩子。你可以忽视与配偶的关系,一天又一天过去,表面看来似乎并没有恶化。每晚回到家,配偶还在那里,孩子也总是会有新的变化……你期望20年后,可以两手叉腰地说:“我养了一个好孩子。”但是,事情不会按照你想象的那样发生,没有付出怎么能够得到回报?」
尽管我们认为家庭很重要,但事实上,总是把越来越少的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投入的资源与战略目标不一致,战略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