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上买一件商品,在品牌和价格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你是购买有上千好评的,还是销量零记录的?即使知道这上千的好评有多少水份。
也许你会不屑于淘宝购物。京东?严选?唯品会?不同的购物平台追随的是不同的购物理念?你心理的“独特”又何尝不是同一群体的“大众”。
从众效应也叫阿西效应,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阿西 在1955年做的关于“从众心理”的研究。
实验材料是18对卡片,每对左边的一张画有一条线段,右边画有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其中有一条同左边卡片上的等长。被试坐在一群人当中,辨认哪两条线段一样长。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错误概率小于1%。
但是,当其他人纷纷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时(这是实验者的安排),被试就显得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样连续试验了几组,统计结果表明,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后来他把这种“从众”做出判断的行为,叫做“从众效应”。比如我们常说的“三人成虎”,也是“从众效应”。
提起从众二字总让人想到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似乎是贬义。有多少在“下海潮”,“股灾”中血本无归的人不是败在这“从众”二字上。但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通过参加类似“读书打卡”的活动受益,这种自律也正缘于“从众”。
“从众心理”一种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勒庞认为,群体几乎是完全受无意识动机支配的,对它的行为影响更大的是脊髓神经而非大脑。群体也没有能力进行任何长远的思考和规划。 所谓存在即合理,生物进化的过程暗喻着某种哲理。人类从众的本能和行为,基于行为一致,思想统一,以减少群体生活的成本。面对复杂局面难以做出判断的时候,和别人保持一致,是最节省脑细胞的方式。
每一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认识和肯定自我。即使是真理也渴望得到认同。不愿意跟随大众具有独立思考的人仍然会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中获得启发。“冷门电影”在一个群体中也是“热门”,书藉如此,衣饰如此,出行、购物都是如此。
从众即可以让人平庸也可以让人自律。追根溯源,看从的是“贪婪”、“私欲”还是从的“理智”、“向善”。如西蒙所说:无论有多么自鸣得意,我们需要更多外部的声音。我们需要来自他人真实的评价,甚至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对于世界和外部的声音,我们既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毫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