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朗读者》吗?从《朗读者》这个节目开播以来,每周我都紧紧跟随。从“遇见”,到“陪伴”,到“选择”,到“礼物”,每一个主题都让我热泪盈眶。
有微词说,这就是央视的腔调,是重金“造势”,是刻意“煽情”。甚至《三联生活周刊》撰文说:“央视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笼罩下挥之不去的曲高和寡的气质,也许做不成像《奇葩说》、《我是歌手》那类轰轰烈烈的综艺效果,索性就干脆‘央视’到底。”
“挥之不去”,《三联》是不是想说央视想挥而不得,而“做不成”就意味着想做而无能?呵,这就是我国国内风标性刊物,文字下裸露着的浓浓的俗气与功利,它看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的保守,看不到中央电视台的担当。它以自己的“迎合”心理,去揣度他者也有着谄媚的“迎合”姿态。
这只能反证一个道理:没有赤诚的灵魂、丰沛的经历,怎么会懂得高处与远方?人生之中,从来只有相似的灵魂才能彼此理解,就像伯牙之于钟子期,就像柏拉图之于苏格拉底。
当然,也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一样守候着《朗读者》。在这个匆忙的、繁华的、目标明确的、你方唱罢赶紧下来、我要登场的时代,有这么多人,内心都给《朗读者》留出了柔软而温暖的地方,或者,也可以说这是《朗读者》找到了开启现代忙碌人内心密码的钥匙。
我亲眼看见,这把钥匙穿过人心表层紧裹的理性与刚性,解锁烦躁、焦虑、警惕,抵达那份安静与美善,唤醒人性中最原初的爱意。而由爱意,源源不断输送出坚定的力量,以此替换由占有欲、控制欲为特征的逻辑思维力。这就是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培养人的爱意和感觉,也就是说,用情感来完善他的理性。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多地使用了冷静的理性,好像理性是人的一切。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很少能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
这也是无论走多远、走多久,我始终相信情感优胜于理性的原因。情感之中,必然包含深刻的逻辑;而避开情感谈逻辑,那是暴力。
对于《朗读者》来说,它能把宏大的主题讲到人们的心里去,这是它能引起这么深刻的共鸣、激起人性中美好善意的主要原因。它不会让马云去励志,不会让王健林去树立人生目标,它让你看见伟大的人的爱与痛,也让你看见普通人的苦难与坚守,它让你看到平等,看到人之为人,其区别不在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这个人相信什么、愿意成为什么、担当什么。
它告诉每一个人,这个世界不止有一条路可以走,它说出了一个大道至简的真理: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自由的权利。而选择担当的越多,灵魂越闪耀。它让这些嘉宾以朗读者的名义,请出古今中外众多名家之作。他们伴随音乐朗读的那一刹那,千百年虽俱往矣,然而时空又突然交会一处,那些有着相同发现、相同感悟、相同选择的人,突然齐聚一堂。那一瞬间,生者犹在,死者复活。仿佛,过去即是现在,而现在,就是永恒。
这也是为什么学校里学生会朗读,公司晚会上节目里有朗读,甚至能说话的人,在家里捧着书就能朗读,董卿却还是选择制作这个《朗读者》的原因。因为,你只有拥有与之相似的灵魂,你才能读懂文字里饱含的深意。
而这个《朗读者》,何尝不是董卿灵魂的再现呢?她说,主持了21年,她终于可以担任多一点的责任,再往前迈进一些。以央视一姐的地位,为了这档节目,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发一拨一拨的长出来,她为了什么呢?难道就为了维持央视一姐曲高和寡的气质吗?
或者,以切米沃什的那首诗来形容她,也是极为合适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
看,相似的灵魂,才能彼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