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唏嘘又感慨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疯魔全球的皇家钻石王老五——英国的哈里王子。1997年他的母亲黛安娜王妃在巴黎遇车祸去世时,他只有12岁。如今32岁的他面对英国《每日电讯报》坦承,20年来,他选择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里,完全屏蔽了任何与母亲有关的情绪。
然而这样的逃避无法令他的内心恢复平静,即便他像别的年轻人一样四处享乐,不时觉得『生活棒极了』,可一遇有相应的刺激出现,内心就会受到难以言说的冲击。他说自己在20岁时开始面对戴妃辞世的悲痛,那之后的两年间「完全一片混乱」,他曾多次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工作与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在哥哥威廉王子的劝导下,他决定尝试去除心魔,于是他试着找精神科医生聊天,用拳击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攻击欲望……通过种种努力,一点点修复受伤的心。
近日哈里王子首度公开自己这段难忘的成长经历,希望鼓励那些被精神健康与情绪问题困扰的人们,勇敢打破桎梏,借助心理治疗的专业力量,为自己重新唤回一片蓝天。
当年戴妃的死,是一出震惊世界的悲剧,对于年幼的哈里王子来说,更是无法面对的人生惨痛。所幸他有一个睿智的兄长,能在他最艰难的时刻及时点醒他,让他知道问题所在;所幸他自己有足够的智慧,能接收到兄长的关爱,而非将其反向理解为指责;所幸他能及时行动,不以求助精神科医生为耻……
真该为哈里王子点赞!要知道,并不是每个遇到这种人生困扰的人,都有这种自觉与勇气去直面问题,并选择用心理治疗的科学方式加以解决。尤其在中国来说,不少人直到现在为止,依然对心理治疗有着“谈虎色变”的严重疑惧,仿佛一沾上这个范畴,就要被贴上“精神不正常”的标签,在人群中被生生地打入另册。
我在香港学习的游戏治疗导师告诉我:近两年找她咨询的来访者越来越多,其中高学历或有海外工作、居留经历的人士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或许可以为“心理治疗现阶段更容易被高学历人士接受”提供一个极细微的参照。
而从现实的观察来看,你几曾看到在有关“自我提升”、“情绪管理”、“如何营造家庭幸福”之类的课堂上,男生多过女生?最通常的现象,是汇聚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授课场所,黑压压一片人头几乎全是女性,男生在这当中,不过是凤毛麟角的点缀罢了。深圳算是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了,市民的教育程度普遍很高,因而你还能不时地在这样一些场合发现男士的活跃身影,然而那也依然是少数中的少数。
许多时候我都会纳闷:你看看现在的女人,又要上班挣钱,又要生孩子、带孩子、做家务、辅导功课,简直个个练成了十项全能,这还不算,业余时间为提升自己,还要报这个班、那个班,几乎要把自己修炼成精了。
可女的那么拚地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要努力维系家庭幸福,推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成长,男的呢?都干啥去了?貌似除了在单位,他们的身影在其它场合都很飘忽、模糊,那是否相应来说,他们除了工作之外,在社会、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也是如此?
或许极少有男人会认真想想这些问题:首先,如果在一个家庭当中,扮演幸福推手的角色总是妻子,那你自己应承担的那一部分又在哪儿呢?其次,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你现在这样的所谓忙碌,又究竟是为了什么?你快乐吗?幸福吗?你有多久没有留意妻子眼中的温情、孩子唇边的笑意?他们在你的生命当中,究竟占据了怎样的位置,而你所给予他们的关爱,又是否与这个位置相匹配?
最后,如果你不快乐、不幸福,你有勇气说出来吗?有勇气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且好好地与它相处,或者向有能力帮助你的人求助吗?
……
其实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情绪作战。情绪就像一条不断流动的河,生命有多长,它就流多久。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与可通过量化方式追求、改变的物质匮乏问题相比,精神层面的匮乏、不快、不幸甚或如临深渊、如处地狱,才是人生最难解决,也是必须终身面对的问题。
这世间多少的财富,都买不来灿然无忧的一笑、春暖花开的美景。而在你爬坡遇坎或坠入深渊之时,绝大多数时候,他人纵然忧心如焚,终究无法替你承受精神熬煎,能否解脱,一切还在于自己。
生理与心理是人之为人所不可分割的两面。正如牙痛时需要找牙医,血管堵了需要放支架,当情绪出现问题时,找个心理医生看看,是再正常不过的应对办法了。或者你能自我发掘出其它的办法,从书中、从业余爱好里、从知己的倾谈处,那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就像哈里王子选择用拳击来发泄情绪。
要知道,诚实地面对自己,是多么值得称许的事。哈里王子在那样艰难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心药,那么,我们这些人前纠纠的男性,又是否有勇气去寻找自己的心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