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叔婶聊了一晚上,他们马上要退休了。
他们焦虑了一辈子,小时候总想吃饱饭就好了,年轻时总想有个稳定工作就好了,后来感觉买了房子家庭就幸福了,到现在又感觉退休就好了。
但现在他们却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放松,退休以后家庭里还有一大堆事等着他们。比如我们的下一代又等着他们照顾。
我没有说太多让他们宽心的话,因为我知道他们在面对我们的时候永远都放心不下。
我们那一代的父母,一辈子总在忙碌。即使他们拥有了一切,却依然忧心忡忡。
我们总想改变他们,让他们更幸福一些。但非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泰勒·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象限理论把人对幸福的感知划分成四个象限,如图所示
1、现在不幸未来不幸——无助型
2、现在不幸将来幸福——忍辱负重型
3、现在幸福将来不幸——及时行乐型
4、现在幸福将来幸福——幸福型
正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往往对待幸福的态度更多处于第二象限,才让他们总是感觉忧虑。
01 无助型
现在不幸未来也不幸是“无助型”的人,即对现在感觉不幸,对未来也丧失希望。这是最消极的一种人生态度。
但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并不少见:经常抱怨者,永远感觉痛苦、责怪自己和他人的人。到最后他们往往都是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
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称这样的行为叫“习得性无助”。
他曾经做过一组试验,让两组人听噪音,A组人的房间有个开关可停止听到噪音,而B组人的房间没有。反复试验以后把他们换到另外有噪音的房间,A组的人继续找开关以阻止噪音,B组的人就无动于衷。
B组的人对待这件事的反应就叫习得性无助。
细思极恐的是我们几乎每个人经常在很多事上,都表现出“习得性无助”。比如很多人励志减肥,经过一两周折腾后宣告放弃,最终他会告诉自己“我真的是喝水都要长胖”。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一开始我们有理想有各种兴趣,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总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那块料”、“天生就不如别人”等等。
无助型的人经常感到不幸的原因是把所有问题归结于他人或外部环境,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害者。一旦生活不如意,就十分沮丧或产生大量抱怨。
回想一下,身边是不是经常有人会说“那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很可能就是无助型的人。
02 忍辱负重型
认为自己现在不幸将来幸福的人是忍辱负重型,他们往往过得很焦虑,但对未来充满期望。
这样的人是我们社会绝对的主流,因为我们的高考制度就批量生产这种产品。从小我们就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而对读书的感受从来也是”头悬梁,锥刺股”这般励志。
同时我们的父母也大多是这种生活态度,在特殊年代里,只有忍辱负重才能生存下来。
我们正是因为大量的忍辱负重才让整个社会得以进步,但是我们自己却往往过得并不幸福。
这感觉就像是被人一头按进水里,总是憋着一口气:等我考上大学了就好了,等我升职了就好了,等我买了房了就好了,等我公司上市了就好了。
透口气的时候舒服那么一会儿,但大多时候在水下都憋得难受。
所以忍辱负重型的幸福更多是一种对于幸福的假象,因为这种外部给予的成功只是对于长期焦虑和压抑心情的一种放松状态。
就像一个人头痛好了以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很快又会把健康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幸福感随即消失。
值得警惕的是,眼里只要目标和成功的人,除了深感疲劳,他们往往会忽视眼下事情的乐趣,学习和工作效率都是不高的。
曾经有人采访过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什么接受过新中国教育的人,几乎都得不到诺贝尔奖呢?
老教授一语惊人:很简单,中国素来强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天把学习当作一个苦事来做,那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
忍辱负重型的人非常值得敬佩,但他们总是在担心未来。
不可否认的是,这只是每个人对于幸福态度的初级阶段。
03 及时行乐型
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的人是及时行乐型。指对现在感知幸福,他们时常感知快乐,但是缺乏生活的意义,对未来逃避或感知迷茫。
这并不是本文开头所指的“安住当下”,他们只是和“忍辱负重型”是相对的概念,因为他们也同样是依赖外部的刺激让自己得到满足。
抽烟的状态就是这样,抽的那一刻感觉非常舒服,但每个人都知道抽烟是对自己未来的身体不好。几乎所有成瘾事件都属于此,迷恋游戏、酗酒甚至吸毒。他们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只看重眼前而往往失去理智。
及时行乐的人一般被视作不努力而自私的人,是社会所唾弃的这种人。由于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他们的未来往往非常迷茫。
同时他们的现在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刺激他们快乐的往往都是外界物质以及欲望刺激的东西,一旦这些东西停了下来,他们就会非常沮丧。
国外有研究表明,乐透大奖的得主,平均一个月时间,幸福感会回到得奖之前。而同样大家发现,我们在购得新车以后,几乎就一两个月时间,对它的兴奋感会荡然无存。
每个人都幻想自己某一天突然暴富,变成一位享乐主义者。但其实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很难适应一种毫无挑战和意义的生活。
国外心理学家付费给一批成绩卓越的大学生用来做一个实验:实验阶段可以满足他们基本生理的需求,但是不能做任何学习和工作或有意义的事。持续一周以后,这些人开始表现出沮丧。而在三周以后,所有人放弃了这种可以拿到高薪的但是不能做任何有意义事情的试验。
大多及时行乐者大多是心智不成熟的年轻人。而我们或多或少在年轻时都有一段这样的经历。而我们逐渐在生活中我们找到了意义和挑战以后,就慢慢放弃了这样的生活。
04 幸福型
感到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的人是幸福型的人。他们既能安住当下,同时也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为之努力。
幸福型的人和之前三种最大的不同是并不依赖外部刺激。所以他们不担心未来是否会有挫折和不幸。他们即使在未来会遭遇挫折,也同样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
安住当下,是幸福型的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有人会问安住当下不就是及时行乐吗?那是因为他们对“当下”这个概念并不清楚。
“当下”其实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钟是60个刹那,一刹那有60个当下。
当下这个时间概念小到无法感知,在佛经里常讲的当下,其实就是指无时无刻。
无时无刻都感知喜乐幸福,这才是安住当下的感觉。西藏人曾说,幸福是每一个简单的当下,都透露出淡淡的喜悦。
体会这样的感觉并不困难。比如爱情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初次在人群中见她多看了一眼,就感觉喜悦。每天暗生情绪,从此开始牵挂,亦是快乐不已。约会的那家餐馆、手牵手走过的街道、回家时候月下的栏杆,每一件事情都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处在幸福当中。
只是日子久了以后,一般人就逐渐麻木,把一切当作理所应当,幸福只剩下索然无味。
真正具有对幸福感知力超强的人却不会这样,他们可以感知到对方和生活中一切的好,包容一切的坏。
一位西藏的堪布曾说,“有的人居无定所地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却在豪华住宅里感觉一辈子都在逃亡”。
幸福并不是指那些外在的车、房、职位、成功。它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真正幸福能力超强的人,可以感知世界幸福:早上看一朵小花,中午吃一点好吃的,晚上和喜欢的人说两句话。
村上春树曾经提出“小确幸”这个概念,也同样描述这种感觉:当我们进入每一个专心致志,活在当下,浑然忘我的状态才会感受最真切和细微的幸福。
小确幸就是这样一些东西: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完美地磕开了一个鸡蛋;排队时,你所在的队动得最快;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当运动完后,喝冰镇透了的饮料。
把每一次小的幸福都能随时保持感知,甚至把不顺心的事情能够保持理解和包容。这是豁达的人才有的真正的幸福。
真希望我们的父母都可以把生活看得更放松一些,享受退休后的时光,时常感知家人所有的幸福,这是最好期望。
结语
其实大家不难发现以上四种状态我们全都经历过,前三种(无助、忍辱负重、及时行乐)的状态也许更多一些。而我们的父母更多是在第二种态度里生活。
在认知了幸福的状态以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鼓励自己和父母调整到第四种状态呢?
有人会说这一切是不是一种自我安慰?痛苦就是痛苦,快乐就是快乐。对于这样想法我予以同情,这属于典型的困而不学。
幸福与痛苦本身就是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当我们能够调节自己的想法和对世界的看法时,无时无刻都享受当下,同时为了目标努力而不妄求,这就是最好的幸福状态了。
让我们一起,在工作中修行,做一个尘世中的觉悟者。
如果希望身边的人认知幸福,请大家转走这篇文章!
(👇如果喜欢,请点下面这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