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仪式感,以前几天的高考为例,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都是空前的重视,交往广的家长据说手机都被祝福信息塞满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给这个日子增加喜气,都身着大红服饰,还有人半夜祭拜孔子。
也许因为我家没有高考的孩子,所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总觉得有点过了。尤其老师们那一身的红衣,让我看得有点惊心。红色是一种会让人兴奋和紧张的颜色,所以斗牛士才要用红布来激怒公牛,可是考场考试是一件需要安静思考的事,为什么要用红色来刺激呢?假设一定要来点仪式感,会不会来点静心的音乐、换上素色舒适的棉质衣服更适合考试这种情境呢?
我庆幸我的孩子还要好几年才高考,我也希望那个时候,人们能够认识到考试(而且是文试,不是武试)是需要安静而不是需要刺激的,我可不愿意孩子的眼前晃着一团团火焰,多扰乱心神啊!我也希望自己到时也能平常心,确保她安全到达学校,像平常一样吃好喝好睡好就行了,不要给孩子添乱,制造紧张气氛。
记得以前我们高考的时候,还是跟往常一样住在宿舍,家人也没有接送,更不能来送鸡汤,虽然那个时候的高考比现在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大家都没那么兴师动众,当然那时的人们也没有兴师动众的资本。
那一年高考那天,恰逢一场大雨过后,天气格外凉爽,这让我心情非常愉悦,走进考场,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走出考场,还是觉得轻松,跟同学对对答案,继续下一场考试,甚至觉得这样挺好玩。可能那年考题也不难,反正我就完全没有感到任何压力的考完了高考,考完以后等成绩才开始紧张。
结果是那年我比很多平时成绩比我好比我努力的同学都考得好一些,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因为我的心态非常好吧!
我经常跟孩子说,平时做作业的时候要像考试一样控制好时间,用考试的思维来做作业,那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像平常写作业一样自然,也就不需要紧张了。
正好前两天看到刘墉在《唯奋斗者得功名》一书中“给女儿的考前须知”,摘录几句如下:
要有平常心,你平常习惯怎样,考试前保持那样,就不会出问题。平常心就像这三个字,是“平常有的心”,是“平常的心情”。愈是将要面对不平常的情况,你愈应该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负担,用前面充裕的时间分散。如同考试,你想能有平常心,就应该早早准备;你想出门之前表现得从容,就应该早早去规划,甚至两三天前已经收好行囊;你想要穿新衣服上台,则应当早早就把衣服试穿一遍,甚至穿上鞋子里外走走,看看步子跨不跨得开,脚又会不会踩到裙角。“平常心”要以“平常”来准备,而非临时抱佛脚。
我很认同刘墉的观点,他把平常心说得很通透,对我也很有启发,朋友们可以去百度看看,此处分享一个朗读视频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仪式感,仪式感也很重要,但是得用对时间和场所,同样是仪式,不如放在考试后,或者成人礼这种场合。而考试,以平常之心对待就行,过分的在乎,过多的仪式,反而会给考生们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我是不太认同的。
却不知道身处高考洪流中的考生们是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们喜欢这种考试的仪式感吗?家有考生的家长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欢迎大朋友小朋友们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