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远近靠什么辨别?
血缘。
不对,是礼金。
正在我仔细查点上学需要的物品时,客厅里炸开了锅。“他这样做可不对,这是借机敛财呀!”“人家说了,你随多少钱就返给你多少钱的优惠券。”“哪有这样的呀,随钱是情分,去吃饭是捧场,这样不对。”
他们说的是一个邻居,前不久在镇上开了一家车险公司,这周开业,据说乡里乡亲的都通知到了,到场随礼的还会返还同等数额的车险优惠券。这不,大家开始纷纷表示自己的不满了。
我惊讶于还有如此先进的推销方式的同时,也在感叹店主的“无所不用其极”。我也赞同“去吃饭是捧场,随礼金是情分”这种话,所有的感情,只要跟生意沾上边,无一例外就变质了。大人们还在客厅里讨论对策,有人说谁也不去,有人说谁也别拿钱。可想而知,最后肯定还是人到钱也到。
那位叔叔的公司,是我们镇上唯一一家车险公司,而且熟人还有优惠,关系不错的肯定都会去他家,但他却用这种方式套住大伙儿,真不是明智之举。
有的人特别喜欢收礼,就像这位叔叔。可有的人更可恶,喜欢收礼,却不爱随礼。村里三爷爷家有一个姑姑,结婚收礼,婚后不育收养了孩子收礼,孩子生病住院了收礼,所有能收礼的机会一个都不放过。前几年我妈生病住院了,做了两次手术,虽然我爸妈谁都没讲,可这么大的事也瞒不住,街坊四邻知道的都来了,这位姑姑也来了,跟她婆婆一起来的,两个人带来了一袋香蕉……
从此以后,她们家所有的事情我爸妈都不去了。
还有人为礼金撕破脸皮,老死不相往来。
去年秋天,我大娘家的儿子结婚,大娘是我奶奶的亲侄子家的,大伯前几年因病去世了,我们都觉得她一个人不易,全都迁就着大娘的“不懂事”,可这次不同了,哥哥结婚时奶奶手头紧,盘算着等过年来拜年时再包个大红包,所以婚礼的时候就没表示。过年了,所有的亲戚都拜完年了,唯独缺了大娘跟哥哥嫂子,大家都明白了,这是因为钱没随到,生气了。估计大娘再也不来奶奶家了……
还有为了礼金“改变自我”的人,大姥爷家的舅妈,也是丧偶,自从舅舅去世后便再也不与婆家联系,已经到了擦肩而过也装作不认识的程度。
终于,她的儿子要结婚了,婆婆家所有的人都收到请帖了,有点受宠若惊,又有点无话可说。婚礼当天,收到请帖的人都到场了,舅妈露出了百年难遇的笑容,原来舅妈“变了”啊。
当然了,也有些人比较无私。特别喜欢随礼,街坊四邻只要是他认识的,家里有事必定随上一份。乡里乡亲,只要遇上困难的,他必定伸出援手。逢年过节,他肯定是第一个把年货送来的。我常在想,这么积极的送礼,又不知道别人是不是礼尚往来之人,会不会有些吃亏啊,吃亏倒是其次,万一有人特别不讲“礼”,免不了是要生气的。
我还思考过,怎样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的送礼呢?好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特别高的地位或特别强的办事能力,这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种激励自我的方式啊?
当然了,这是玩笑话。不过我还是希望国家出台一项法律,就叫《礼法》吧,把随礼项目跟数目明确规定一下,这样应该能少费不少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