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爱子女,必为之计深远。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认知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从工作到婚姻,中国的大多数成年子女几乎一直在父母的荫蔽下成长,父母总是自顾自的以“我为你好”的姿态插手着子女的人生,从吃喝拉撒到人生大事,给予着无微不至的关照。“巨婴”一词也随之应运而生。关照,让大人的身躯里潜伏着孩子的灵魂。
刘震云曾在《朗读者》里说:“最大的关照就是不关照。”此论一出,众人百思不得其解。
他这样对待自己成年的女儿:“上了大学之后,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她有自己的想法,而自己的想法,我向来都是尊重的。”
他这样看待与女儿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我是一个作者,她是一个导演,这是合作的基础。”
刘震云是把自己的女儿真正当作成年人去对待,尊重。不因合作者是自己的女儿就有失偏颇,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做到却很难。
不用举例身边的人,对照自己的父母就能窥见一二。
那个在你填报大学志愿左右你决断的人,那个在你大学毕业后急于找关系的人,那个在你安心奋斗时逼你相亲的人,那个为你带孩子的人,都是我们的父母。
我们的父母,用他们的一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纠缠。他们说这是出于爱,是爱指引着他们用过来人的身份时刻关照我们的人生,生怕我们稍有差池就走进了不归路的深渊。不关照,我们就不能成长了么?
02
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就是一个不被关照的女儿。杨澜的父亲杨鑫楠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系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就职于各行各业,且大多都与父亲保持着较好的关系,所以杨澜一毕业并不着急找工作,因为她知道,只要父亲一个电话,找到一个好工作轻而易举。
谁知,杨澜在面试中屡屡碰壁,渐渐沮丧,最后央求父亲动用手里的关系关照自己一下,为自己谋个好差事,自己也会少走很多弯路。这样看似理所当然的请求却换来父亲义正言辞的拒绝:“孩子,这个电话我是不会打的,这个关系我也是不会找的。”接着父亲连续问了杨澜三个问题:“你是不是大学毕业了?你是不是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你是不是成年了?”
杨澜接连点了三下头。父亲看着杨澜的眼睛说:“你大学毕业了,你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你成年了,我们该放手了,剩下的就靠你自己了。记住:路,还是要靠你自己走。”
杨澜被父亲的一席话激起了性格中的倔强,誓要让父亲看一看,你不关照我,我会活得更好。
杨澜,才是如今的杨澜。
杨澜的父亲没有关照杨澜,而杨澜却在父亲的不关照中成长为著名节目主持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现在的她不仅是主持人更是持有11家股份的老板,事业如日中天。对照着杨澜的故事也许我们就不难理解刘震云的那句:“最大的关照是不关照。”如果当初杨澜的父亲关照了杨澜,那么,谁谁的父亲是大学教授杨鑫楠。而现在,杨澜的父亲是大学教授谁谁。父亲没有用自己的光环庇护杨澜,却使杨澜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也许就是不关照的力量。
03
杨澜主动索取关照未果,是因为杨澜的父亲懂得爱,就要放手。而很多时候我们的父母是做不到袖手旁观我们的生活,他们恨不得在你刚走起来的时候就在你周围设个保护架,把你支起来,不让你摔倒。可这样,也极大的限制了我们的奔跑。
杨澜为了少走弯路而去请求父亲,而父母的关照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所以总是苦口婆心的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们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们不会害你。”可是我们也不会自己害自己。我们想领略这大千世界,不仅是“世界这么大,我真想去看看”,还是想寻找自身更多的可能性,痛了,有父母做后盾,累了,有父母温暖的怀抱。父母的爱是一座港湾,而不应该是牢房。父母的爱应该是远在天边,而不应该是近在眼前。
不由得想起一段话:“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关照并不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只会让我们缺少成长。所以不关照,恰恰才是最大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