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之后,面对这本书,我将会回想起,我父亲给我带回来一台‘裕兴多媒体普及型电脑’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一天,我终于回想起了曾被《勇者斗恶龙V》所支配的恐惧,还有那份被囚困在游戏开场大地图中的屈辱。”
阅读本书,总让我想起了当年在那台普及型电脑上玩《勇者斗恶龙V》的感受。小朋友们可能没法理解裕兴多媒体普及型电脑是个什么玩意——这不重要,你可以把它当成一台带软驱的小霸王学习机;至于为什么是《勇者斗恶龙V》——这也不重要,它可能是IV,也可能是VI,是随着电脑送的一大叠3.5寸软盘中的一张或两张。
在某天夜里,趁着父母熟睡的时候,我悄悄地把软盘塞进软驱,咔咔的读盘声取代了我的心跳,一如当我看到《如何屠龙》这本书时,淡黄的封面似乎发出了金黄色的魔法光芒,在那一刻映照了我的面庞(请忽略我看的是盗版的事,这并不重要)。是的,我将要踏入一个英雄与幻想的世界,经历一场传奇的冒险故事……
如果说本书和DQ有什么相通之处的话,那大抵都有勇者、恶龙的字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角色扮演,只不过前者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中世纪冒险之旅,后者是第三人称的架空大陆奇幻故事。近年来,我很喜欢读这类角色扮演式的科普书籍,比如瑞安·诺思的《万物发明指南》《征服世界完全手册》,网上的《某某朝穿越指南》等。此类读物通常阅读门槛较低,语言通俗风趣,不会太考验阅读耐性。而且第二人称写作视角,天生带有一种沉浸感和煽动性,是一种更易产生代入感的写作方法。
表面上,本书采用的是一种RPG式的流程写法(这正是其吸引人之处)——至少从目录上看是的:准备远征-旅店奇遇-踏上征途-沿途险境-战场告捷-满载而归,然而作者很明确地表示:“……这确实是一本历史书,书中的故事、事实和人们对中世纪的描述都来自经同行评议过的文献或我本人查阅的原始资料”。所以这是披着一层“勇者屠龙之旅”外皮的中世纪生活掠影或者谈片。尽管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看似开放式的选项,但绝大部分时间,这些选项不会产生不同的剧情分支。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世纪往往是黑暗恐怖的,无趣封闭的,天灾人祸的,疫病丛生的,蛮族横行的,乏善可陈的……读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了解中世纪的不同方面。然而尽管语言有趣,读起来却很容易陷入一种高开低走的审美疲劳中,因为大部分章节的行文风格太雷同了:故作神秘的问题,名字拗口的人物,极少接触的典故,偶尔轻佻的笑话,一如当年那台裕兴电脑配的单色显示器一样,什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
一方面,作者要把很多的中世纪生活侧写集中并分配到各个章节目录中,并保持相应的衔接逻辑,这导致它更像一本游戏说明书或者背景设定集,而不是游戏本身。比如说在《旅店奇遇》一章中,“如何找到旅店”“如何应付吟游诗人”“如何战胜江湖骗子”“如何与酒馆女招待调情”“如何在酒馆斗殴中取胜”“如何逃离旅店”几个小节,这种编排的逻辑,我们大概是理解的,但它是一个群像描写,而不是一段线性剧情;
另一方面,在一个现实的背景下,怎么完成一个超自然的目标——每个人都知道中世纪(以及任何一个时代)没有龙这种超自然生物,如果要是真写怎么屠龙,那这书就应该变成这样一个风格: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但实际上,本书与龙相关的章节不超过15页。所以一些章节是带有比喻性的,比如《踏上征途》一章中,“如何穿越被诅咒的沼泽”,实质上讲的是中世纪的排泄与卫生问题;“如何与魔法森林交朋友”,讲的是中世纪的自动机械,风格多少有些跳脱。
故此,我认为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光有毛发和皮肤,少了血肉和骨骼,这恰恰与陈乐民的《欧洲文明十五讲》相反。没有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很容易陷入一种只看热闹的游离状态中,浪费了它的写法。
……在那个我第一次玩《勇者斗恶龙》的夜晚,对话完以后,我走上了大地图。周围空荡荡一片,我漫无目的地游走,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可这并不妨碍在后来很多个夜里,我仍然执着地把软盘插进电脑,继续漫无目的地游走。
“嘿,伙计,你知道龙在哪吗?”
“我是谁?我就是要屠龙的勇者啊。”
PS:话说回来,我认为本书对土味儿情话描写的精彩程度远远超越对屠龙的描写,不知道是作者还是译者的功劳。
“嘿,宝贝儿,想去忏悔一下肉欲之罪吗?”——你的土味儿情话就像欧洲的城市:听者被尴尬致死的速度远超被新生儿取代的速度;
“你可能要被送上火刑柱了,宝贝儿,因为你刚刚对我下了咒。”——你的土味儿情话就像中世纪的婚姻:事先安排好的必然不怎么样;
“我这是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了吗?因为你真是一件如假包换的艺术品。”——你的土味儿情话就像中世纪10%-25%的城市女性:永远解决不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嘿,宝贝儿,想来我的城堡探索高塔吗?”——你的土味儿情话就像酒馆斗殴:绝对不该出现在家庭场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