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看得很辛苦,因为看的过程中,自己会很自然落入到两个思维的“陷阱”里面:第一,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应该很多来自于中国;第二,不自觉会以当前的日本视角去切入这本书(这本书写在70多年前)。
人总是容易滋生一种冲动,去印证自己的某个判断。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从我上篇读书笔记《分道扬鞭的“仁”与“义”》中,自己算看出一些端倪,直到花了三天时间,把后面所有章节看完,才刚写这篇笔记。
毕竟,否定自己的判断,更需要耐心。
读完这本书,我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可以浓缩为这11个关键词:等级、规矩、精神、报恩、各安其分、义务、义理、多元、耻感、自重、变通。
而如果只用一句简短的话来阐述这11个关键文化符号的驱动力,则是:外部的强制约束。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堪称两极,因为中国人崇尚的是“内圣外王”。所有的事,都是心里的事。
让中日文化产生如此大的差异的源头,在于日本人用“外在的羞耻感”取代了“内在的罪恶感”。
日本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仁”的推广。他们先确立义务准则,最后才要求人们全心全意,为履行义务而倾注全部心灵和精力。
其生活准绳不是明辨“善”、“恶”,而是迎合世人的“期望”,避免让世人“失望”,把自己的个人要求埋葬在群体的“期望”之中。这样的人才是“知耻”的好人。
日本人正是这么做的。某人没有遵守良好行为的明确规定,某人不能平衡各种义务或者不能预见到偶然性的失误,都是耻辱。
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约束行为,而不像真正的罪感文化那样,依靠对罪恶的内省来约束行为。
耻感在日本伦理中有很高的权威地位,与西方伦理中的“纯洁良心”“追随上帝”“回避罪恶”的地位相等。由此得出的逻辑结论则是,人死之后就不会受惩罚。
当每个人按照同一规则生活并相互支持时,日本人就会愉快而轻松地参加。当他们感到这是履行日本的“使命”时,他们就会狂热地参加。
羞耻感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恰如一切看重耻辱的部落或民族一样,其意义在于,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他只需推测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并针对别人的判断而调整行动。
而且他们会考虑事情及其周详,为自己的门庭、家乡和国家增光。如此产生的紧张感表现为一种巨大力量,使日本成为东方领袖和世界一大强国。但对于个人,这种紧张感则成了沉重负担。
正因为依靠外在的约束和规则,而内心呈现的又是开放自由的状态,所以,日本的道德体系常处于类似原子结构的多层次分散状态。
除了读过印度经典的僧侣,日本人对那种前世功德、今生受报的轮回报应观念是很陌生的。除了少数皈依基督教者外,他们不承认死后报应,也没有天堂、地狱的观念。
比如,肉体与精神不相容的这一教义在日本也是没有的。瑜伽是消除欲望的方法,欲望寄生于肉体之中。日本人却没有这种教义,认为“人之常情”并非恶魔,享受感官的快乐是智慧的一部分,唯一条件是感官必须为人生重大的义务作出牺牲。
在佛教的最通俗的教派中,僧侣完全可以娶妻生子。日本从不轻易接受灵肉不相容的说教。
日本人对妇女行为端正的要求因年龄和场合而异,不要求一成不变的性格,不像西方人,把妇女简单地分成“贞女”和“荡妇”。日本女人在满足男人性欲时,她们是淫荡的;同样地,在满足男人性要求时,她们又是克制性欲的。
正因为内心深植的二元性,使他们长大成人后,既可以沉溺于罗曼蒂克的恋爱,也可以一变而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既可以沉湎于享乐和安逸,也可以不计一切而承受极端的义务。
日本的人生曲线与美国的人生曲线正好相反。它是一根很大的浅底U字形曲线,童年和暮年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因为这两个阶段的义务和义理想对是少的。
也正是受制于外在环境的约束,日本有一种变通的伦理。他们曾试图通过战争赢得它在世界上的“适当地位”,结果失败了。然后马上抛弃这种方针。而他们以往所接受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改变方向。
他们能够反抗剥削和不义而不会掀起叛乱,更不会有革命。他们并不准备破坏他们的社会组织。他们可以发起最彻底的变革,就像明治时代那样,毫不触动其体系本身。他们把这种变革称之为“复古”,即回到过去。
也许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像日本这样顺利地接受这种投降的政策。在日本人看来,这种政策是将屈辱的象征从严酷的战败现实中移除,激发他们投身于实行新国策的努力中,而他们能够如此接受,恰在于特异文化所形成的特异性格。
但这却是日本人完整处世原则的组成部分,在人际关系上是这样,在国际关系上也是这样。日本人采取某种行动方针而未能达到其目标时,便认为是犯了“错误”。如果失败,他们就把它作为失败的方针而予以抛弃,因为,他们没有必要固守失败的方针。
美国占领军简直不相信如此友好的国民与曾经发誓要用竹枪死战到底的是同一群人。
1945年8月14日,日本最神圣的发言者天皇向他们宣布日本已经失败。他们接受了战败所包括的一切。这意味着美军要占领日本,于是他们欢迎美军;这意味着帝国侵略企图的失败,于是他们主动考虑制定一部摒弃战争的宪法。
感谢作者,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女性,帮助自己穿越了不少偏见。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会去看更多的日本电影,也会多去日本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