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伤害,以爱之名。”
这句话会让我脑海中浮现很多画面。父母对孩子声嘶力竭的训斥、夫妻之间歇斯底里的争吵、老师当众贬低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伤害?因为我们不懂对方真正的需要。
今天班会过后,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从同龄人的角度出发,给这几位交作业的困难户写一封“劝说信”。一方面,给孩子们提供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也能发动一下群众的舆论压力。当然,作为一项写作任务,我自然是附上了写作评价表。
我真是看到了很多好文章,好多有意思的观点。
这些文章,用写作评价表上的标准评价,我很是欣慰。结构清楚,说理充分,还情真意切。所以,我统统给了优秀。倒是有一篇文章,我并不怎么看好,话说的也有道理,总觉得逻辑上有点不够清楚。然而,当我把这一摞信给到当事人之后,她选中的最能说服她的一封信,却是这篇我并不看好的信。
于是我重新读了这篇有说服力的信。
我在想,是什么说服了她?
重读之后,我圈画了那些可能打动了这位同学的文字。
然后,恍然大悟。是啊,她又怎么会不明白这些道理呢?这位心思敏感、理解力很强的孩子,此刻又何须什么大道理。她天资聪慧但缺少自制力,她需要被督促但是接受不了简单粗暴的要求,她用自己的倔强抵抗着所有扑面而来的“不温柔”。此刻,正是这些看上去不强硬,但是在不停地认可她、温暖她的文字,才让她觉得“被说服”。
说服别人,是一件多么简单,而又多么难的事情。
孩子们纷纷用道理、用逻辑去说服同伴,尽管努力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却没有戳中别人的心,只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
我曾经跟孩子们提到《三体》里的那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人类的障碍,傲慢才是。”
我们自以为头头是道,自以为占据了道德的高地,即使身上也背负着“作业债”的孩子,也能头头是道对同伴进行“劝说”,人们天然地自以为是,却忽略了对方在等待着什么。
也许以道理之名、也许以爱之名,但是多少关怀的奏效,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
我懂你。
而懂你的前提就是,我在乎你的感受,远超过我自己的感受。
多少人能做到呢?恐怕也只是:我在乎你的感受,但是我的感受更重要!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更有道理!
难怪没人听你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