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阅读一本教育类的书籍《教育情调》,极大的激发了我的教育热情,减轻了些许我对复课后的压力,因为书中最后一章中的一句话“教育现象学的研究者更是实践者”.
从生产到现在十八个月,我陷入一种不阅读不学习的状态,总是以事业和家庭为借口,不去静下心来享受生活。感觉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就是婆婆妈妈。作为老师作为父母,我一度陷入迷茫的困境。
站在这个时间点,回望过去,是自己钻牛角尖了,对自我成长,对教育的认知偏颇了.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并没有很详细的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第一步、第二步等等,但在我看来光是他对于教育工作者或是父母隐形要求的准确描述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或许是作者的敏感和机智。
本书提出的重要观点:教学现象学,教育的机智不是一门技巧,而是一种“即兴、临场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考验的或许是一个人的情商,然而这种情商必定是建立在有一定的生活观察能力之上的,然而这种能力又不是通过学习研究理论就能轻松获得的.
“研究者要参与到丰富的生活中去,参与到生活中的关系和共同的情境中去,这也意味着研究者应积极地探索生活经验的所有形态和方面.”书中是这样总结的.读着有点晦涩吧,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者要对生活世界有较高的关注度,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体验事情发生时人心境发生的变化,参与其中,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和反思,并在反思和行动后又回到行动中.
总结书中有关如何按照教学现象学的方式从事教育的3个重点:生活现象保持关注,并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
对话式的访谈,关注真实体验形成反思力,进行描述性的写作:
第一,对生活的关注,并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我们经常会用以往的经验来断定此刻的问题,逐渐的就失去了好奇心,我们会更果断的采用标准的或是传统的方式处理情况.而教育现象学提出,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妄加推测,而是要去问一问,再做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在当时的那种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我们才能根据孩子的需要做出反应,采取适合孩子当时情况的行动.
第二,对话式的访谈,关注真实体验.要真正的了解孩子,需要真实放松的环境.运用开放的对话式访谈是寻找对某种日常生活体验的描述。例如:你是否记得某一次被老师表扬的经历?你还记得当时老师说了什么吗?你当时感觉如何?那是在上什么课?那时候你的心情如何?……用自然对话的方式,通过描述自我体验,进行思考和研究。
第三,形成反思力,描述性写作.衔接上面第二点,有了对自我体验的描述,形成反思力,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获得教育敏感和教育机智呢?那就是写作.描述性的写作建立在了解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对真实体验描述,使我们更接近和还原生活体验.
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和他或者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才能不断地提高.
一个优秀的老师,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多么丰厚的专业知识,或是看着多么幽默的教学方法,而更应该有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更多的来源于生活,来自你对生活的关注,来自你对孩子体验的观察与思考,更形成于你对观察的反思与描述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