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好多年前看过的一本书,书名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人的教育理想可以很大,大到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一个人的教育理想也可以很小,小到“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心愿更小,小到一个来访者,我能给到他帮助,我也满心欢喜。
记得刚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初学者容易掉入“无能陷阱”,为自己不能帮助到来访者而深深自责。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则关于海星的寓言:
一位老人正在沿着海滩欣赏日落,他发现远处有个小男孩,在沙滩上拾起一些东西,然后用力地抛到海里。老人感到十分奇怪,于是走到那个小男孩身边问他:“你好,请问你在做什么呢?”小男孩说:“我把这些海星抛回海里。你看,现在已经退潮了,海滩上这么多海星都是潮水给冲上岸来的。如果我不把它们丢回海里它们就会因缺氧而死了。”老人说:“我明白!可是海滩上有数不尽的海星,而你不可能把他们全部丢回海里啊!更何况在这么长的海岸线。”小男孩微笑着继续弯下腰,拾起另一只海星用力的把海星丢进海中说:“看!这只海星的命运改变了!”说完,就继续弯腰捡起另一颗海星抛进大海。说:“看,这只海星的命运又不一样了!”
我以为一个教育者,一名心理师,一位社工师,但凡这世界上的助人者都需要有这样的情怀。教育者最大的幸福就是参与了一些生命的成长,见证了一些生命的成长。
印象中,初做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有个建筑学院的孩子,在找我求助之前,在社会上求而无果。回到学校,几次咨询后收到效果。临走时,他突然给了一个深深的鞠躬,这一鞠躬就把我牢牢地拴在了这个职业上。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学如此,教育、心理咨询更甚。别忘了医学的目标是活下去,而教育、心理咨询的目标是活得更好!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以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这句话让人觉得狂妄至极!然而,即便这样,细心的读者也能注意到他的强加条件(健康的婴儿、由我支配的环境)。
反观教育者,往往都是接力者。一个六岁孩子交到你手上,一个少年来到你班上。每个孩子来到教育者面前都不是一张白纸,要在已有的底板上作画,难度可想而知,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然而这又是教育魅力之所在。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像流水线上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重复就行。如果是那样,教育者仅仅是知识填充器。教育是有温度的,它面对的是生命。如果没有温度,没有爱,这世界或许就不需要教育者的存在,学习机、课程网就可以替代。倘若教育者没有这样的觉察、觉醒,不要等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自己就把自己埋葬了!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