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上课的时候无意识的睡着了只有一次,是上《人格心理学》的时候,头一天坐了一整晚的火车回来然后直接就去上课。这次这会儿醒来,爬楼看了群里的信息,大家已经根据理论设计了一堂课,而我。。。很吃惊也很惭愧,然后就开始归因。外因:前天晚上睡太少啊(看完书才发现这竟然是内因),最近太累啊(不用说,这个也是),天气不好春困啊。但是内因,其实就像彭大娟说的,最近很是懒散,集中不了精神看书。
事件归因在生活中总是会用到。比如最近学校咨询又激增,因为下周要段考了 (("▔㉨▔)汗 作为观察者这是我的情境归因了)。我亲爱的学生们真的是很在意学习成绩,咨询的时候大家谈的问题各式各样,有的说父母期望高所以压力很大,有的说上次退步了这次也很担心,有的说睡不好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说内容太多时间不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性格归因也有情境归因,作为咨询师和老师可以做点什么?
书上说基本归因错误没有办法完全避免,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从认知和情境意识来说,作为行动执行者我们需要关于这个行动的环境(所以学生关注父母的期望压力,复习内容的多少,时间的长短),但作为观察者又会注意作为行为载体的人(是不是可以说,考试还没有真正进行,所以当学生想象自己要考试的时候,其实还是类似于在观察?)。我们在聚焦方面不同时,其实观点也会是变化的。在事情过后,基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认为是时间的紧迫性和外在压力等;而在事情发生前,可能更多的随着时间的临近,会关注于在自身,产生自责等情绪,如为什么我当初不努力,为什么不好好复习老是玩。
作为咨询老师,从认知的角度可能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归因错误并尝试调整想法,从人本的角度需要去接纳和包容他们的错误归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难道要从他的童年经历来深入分析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能从行为主义的角度还是要让他们放松,同时做好时间管理。综合起来,能够共情到学生的焦虑和担心的情绪,帮助他们聚焦问题,同时在认知和行为上引导他们,如果有时间可以跟他们有更多的互动,让他们在不一样的模式中去获得应对的能力,大概就是我们在陪伴和支持中能够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