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76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9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一则论语很难注解。
朱熹注解——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张子曰:“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而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注解——这一章只能就字面来翻译,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弘人”,很难体会。朱熹曾经强为解释,而郑皓的《论语集注述要》却说,“此章最不烦解而最可疑”,则我们也只好不加臆测。《汉书董仲舒传》所载董仲舒的对策和《礼乐志》所载的平当对策都引此二句,都以为是治乱兴废在于人的意思,但细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上面这几段中的主干思想——人的问题。一切人事、一切历史,都是人的问题。人才能够弘扬道。所谓道,就是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呆板的,它不能弘扬人,须要人培养真理。这就是重点。所以孔子始终讲的是人文的文化。
相比之下,钱穆先生注释的最详细。
弘,廓大之义。道,指人道。道由人兴,亦由人行。自有人类,始则浑浑噩噩,久而智德日成,文物日备,斯即人能弘道。人由始生,渐至长大,学思益积益进,才大则道随而大,才小则道随而小。《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此言非有大德之人,大道亦不在其身凝聚,此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此章义极简明,而最值深思。惜乎后之学者,不能于此章真切体悟,歧说滋兴,而人之弘道之力因亦未能大有所发挥,洵可憾也。
钱穆先生译文——先生说:“人能弘大道,道不能弘大人。”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注解的最长,更多从哲学上谈。并指出,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是这种精神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