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讲开始,我们进入了这门课的第三单元:关系的发展。
在这一单元,我将用一个跟你想象中不太一样的视角,让你理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我发展。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就像我们说,是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也是孩子生出了父母:因为如果没有孩子,你怎么能自称父母呢?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文字游戏。这关系到我们怎么理解人这种独特的存在。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通常,我们会从个体的角度来思考自我。
我们会假设,存在着一个稳定的、独立于他人的自我,这个自我决定着我的想法和行为;
相应的,我的想法和行为背后,隐藏的是我的个性,个性决定了我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我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一定是这个“自我”有问题,比如意志不坚定、情绪不稳定,甚至严重点,有心理问题。
从现在开始,我请你从关系的视角重新来思考自我。
你会看到: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在每一个不同的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这样的视角是不是跟你想的不太一样?你肯定想问,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发展自我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四个递进的层次解释给你听。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家庭有家庭关系,工作有工作关系,就算是陌生人也是一种关系。
就算你独处的时候,你的独处空间,也是由关系来界定的。
第二,在不同的关系中,人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也许,在陌生人面前,你可能害羞讲话,但在朋友面前,你可能滔滔不绝。
在办公室,你可能会努力工作,但是回到家,就一直在葛优躺。
内向的你、外向的你,勤快的你、懒惰的你,这些都是你,只是不同关系中的你。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
设想一个场景,一个妈妈正在大声责备儿子。她的责骂也许会让你觉得她是一个暴躁易怒的妈妈。可是忽然电话铃响了,妈妈接起电话,立刻满脸笑容与朋友说话。你又会觉得这是一个热情有礼的妈妈。
也许你会说,在外人面前的表现是虚假的。可是从关系的视角,它反映的是妈妈在“亲近”和“疏远”这两种不同关系中的差异。
在这两种关系中,妈妈的表现,都是真实的,都是这个妈妈的自我。也许你还会说,这是一时反应,如果我们能她的长久表现,我还是能够了解她的个性。可是,所谓长久的表现又是什么呢?很多时候,那也不过是在另一段长期关系中的表现而已。
所以,是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答案。
有段时间,有个编辑朋友跟我聊天,他觉得自己有拖延症。我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想,他说他在编一组稿子,根本不想去动。
我就问他,难在哪里?如果做不好,谁会评价你呢?
他想了想说,是这个稿子的作者。
原来,这个稿子的作者是一个有名的学者。这个学者不那么容易说话。他很担心作者会生气,会反驳他。
你看从关系的视角来看,拖延症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他和作者关系的产物。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是一个你很认同他,他也很认同你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效率就会很高。
可是,如果是一个你不认同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就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这也说明,不是你自己,而是关系决定你会不会拖延。
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有时候,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我们头脑中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
可是,如果从关系的视角来理解,你在不同关系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你就可以支不同的关系中,发现不一样的自我。
你不不需要给自己巾类似“敏感内向”、“自卑”这样的修改标签。你会去审视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你瑞的行为。你也可能去寻求另一种让自己表现更好的关系。
同样,你也不会去指责别人为什么有这么古怪的个性,而会去理解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增加了自我发展的潜力,也拓展了改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