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关垭两边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大灾面前,挺身而出救灾纾难的,是一个姓陈的弱女子……然而,有恩于乡民的她,却遭人造谣诬陷,蒙冤而亡,令人至今扼腕沉思……药王庙因她而建,戏台是她出资兴建,算是对她的纪念。现在,这纪念,唯留在文字与人心里。
药王庙的美丽与哀愁
竹溪县蒋家堰镇敖家坝有两个古建筑,除敖宗祠外,其西北面还有一处药王庙。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祠祀》载:“药王庙,县西六十里,在敖家坝河西。”药王庙久已不存,庙前的戏楼却存在了几百年,直至20世纪90年代。药王庙戏楼的梁脊上有刻字铭记:“大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修建。”
在秦楚之交方圆数十里,这里曾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因为当年,东来县城、西去关垭,此处是必经之地,且有一座赫赫有名的戏楼(台),常有大戏上演。
据1992年版《竹溪县志》记载,药王庙前的戏楼,属清代建筑,规制不小,造型考究。为单檐山顶、砖木结构,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面阔一间,面积70平方米,砖砌基座,木板铺地,围以棱式矮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单檐嵌山的脊顶,和高昂飞翘的檐角。后台稍宽大,面阔三间,面积125平方米。
戏楼的装饰,颇有特色。有矮孔花格的门窗、浮雕式的窗檐、仙女下凡图案的五彩藻井。戏楼屋脊之上,棱花镂空的卷棚望檐,轻巧美观;高大的封火墙头,飞檐如翼……整座戏楼,灵巧大方,经百年沧桑,而不失当年之质朴古雅。
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随时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其中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民间奉之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那么,敖家坝怎么会有一座药王庙呢?
据成书于2015年的《关垭》一书访录的一则当地民间传说,约在清朝前期,关垭两边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敖家坝的人死去大半,许多百姓举家外迁。大灾面前,挺身而出救灾解难的,是一个姓陈的弱女子。
陈氏姑娘出生于陕西平利的名门望族,漂亮能干,且有文化、识大体,嫁为敖家坝赵姓大户人家的独生子的媳妇。她的公公和丈夫,在这场瘟疫中相继去世。成了寡妇的她,操持家业,抚养幼子,十分艰难。但她想到的,不止是自己的苦难。
她听说,秦岭终南山里,有一位医术高超的人,能医治瘟疫,便下定决心,前去寻医问药,解救乡亲。
这终南山,就是“寿比南山”之南山,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还是唐朝“药王”孙思邈的长期隐居之地。
但是,此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延绵数百里。救人心切的陈氏,不畏艰险。她委托乡亲照料幼子,只身背上干粮,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终南山寻访到了高人,讨要并带回了治疗瘟疫的中草药,将之熬成药汤,放在家门口,供乡邻和过往行人免费饮用,终于控制了瘟疫。
瘟疫过后,乡亲们要建庙以感陈氏之恩。陈氏婉言谢绝,说这都是终南山高人的功劳,而那位高人,就是隐居终南山的药王孙思邈的后人。
于是,乡亲们解囊捐资,在今日岳王庙村所在地建了一座药王庙,并塑了一尊药王像,以此纪念陈氏的事迹,并感恩药王后人施药救人的恩德。
此后,在陈氏的操持下,赵家家业又兴旺起来。陈氏出资,在药王庙旁建起了一座雕梁画栋的戏楼,每年正月十五、十六,都要举办盛大庙会,请戏班子为乡亲们唱大戏。此外,陈氏还常接济邻里,并将门前秦楚大道,予以平整拓宽。
为表彰陈氏善举,经乡亲们申报,县衙决定在药王庙前,为陈氏立一座牌坊。
但施工时,牌坊三番五次地立不起来。当时有一个迷信说法,即“烈女不贞,牌坊不立”。人们一时怀疑陈氏的清白。陈氏听闻,气急攻心,竟悬梁自尽。
而据说,其实是因为陈氏为避“寡妇门前是非多”之嫌,让娘家弟弟和弟媳来家居住,弟媳在陈氏的房间里,遗落了陈氏弟弟的男人的衣物……
后来,县令终于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便亲自为陈氏操办丧事,重立牌坊。
在传说的结尾,善良的乡民,为之加上了类似中国传统戏剧那样的神话情节,更增强了这则传说感人的力量:当牌坊立好的时候,突然乌云滚滚,暴雨骤下。
此后,只要药王庙的庙会上唱大戏,天就会下雨。人们说,那是苍天在流泪……
笔者注:此文摘自《蒋家堰历史遗迹考》,原发《十堰日报》(2017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