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24小时,怎么让自己多出3小时呢?
一:要学会对时间“开源”,不是只靠小技巧,而是要有一个新的认知:借力。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整合身边资源,借用别人的力量,为你变出新的时间。
二、借力任务
(一)借力任务一:找出你可以分担出去的事情
什么叫可以分担出去的事?
就是:你自己做,还是别人做,结果对你来说没有太大差异。把手机拿出来,打开密密麻麻的时间表,做一个动作:把可以分担出去的事情勾选出来。
比如开车去10公里外送一份文件,你要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这份文件被送到,至于是谁送到都是一样的。这种事情,就叫做“可以分担出去”的事情。
不用管这些事情能不能真的被分担出去,分担给谁,只要先把这些事情找出来。
(二)借力任务二:找到可以分担的人
第一步,我们先不去考虑这个人是不是“真的”能帮你分担,而是只要找到“理论上”可以分担一件事的人,就足够了。对这些人,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利益共同体。
所谓利益共同体,就是在一件事当中共享利益的人。比如做饭这件事,饭做好了,丈夫、妻子,孩子三个人可以一起吃,他们就是做饭这件事上的利益共同体。
为什么他们可以帮你分担?因为事情做成了,对他们有好处,他们当然有强烈的动机来促成这件事的顺利完成。
有时候,当我们充分的挖掘了某件事的利益共同体,找到那些我们原本没有想到的人,你会忽然发现,不是没有可以分担的人,而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时,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芒芒,向学员发出了求助,大家群策群力,快速找到了合适的场地。
(三)借力任务三:找到不能分担的原因
在你列出来的这些人后面,写出你认为他们不能帮你分担的原因,句式为:某人不帮我做某事,是因为他……。
我们总是觉得,对方不帮我,是因为他有问题,他懒、他忙、他不好说话,他不听我的。可你有想过吗,你认为“他怎么样”,这只是你的认为,这个认为不一定是真的。
而当我们“认为”对方没办法帮我们之后,我们在行为上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会在行为上配合他,让他真的没法帮助我们。换句话说,他们的不配合来源于我们的配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你到底是怎么配合他的。
1.你没有开口寻求帮助;
2. 有些时候, 你会说,我开口了,但还是没有效果;
3. 你虽然开口了,但过程中你插手来。
老板比较忙,我们就自己扛;同事还在犹豫,我们说出我再想想办法;老公不去哄孩子,我们就自己哄。逞强的我们用自己的行为,配合了他们的不配合。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生活在人群里,任何行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跟别人的配合当中产生的。
我们已经发觉了,行为模式是一种惯性,如果没有人改变,这个模式就会一直原样持续下去。这些就是对方不能分担的真正原因。想要你的生活有所改变,就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能做的,就是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四)借力任务四:精准表达,让别人来分担
很多人会说,不就是表达么,说话谁还不会啊!没这么简单,比如在生活当中,老婆要让老公哄孩子,就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A:老公,你快过来,我叫你过来。
B:老公,你来哄哄孩子,好么?
C:老公,现在我忙不过来了,需要你的帮助。
C说:“我需要你的帮助”,用的是陈述句,既不生硬,又很坚定,这就是精准表达的要点:明确且坚定的表达你的需求。对方自然比较愿意来分担。
有时候,当我们明确说出“我需要你的帮助”时,问题就解决了。但你也许会说,我说出口了,人家也不一定会配合啊。
这时候,光说出“我需要你的帮助”还不够,你需要说出更多的信息,帮助对方来意识到,配合你的必要性。我们需要说些什么呢?
1. 这件事的重要性。也就是,做成这件事有多重要,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
2. 我的极限。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我有我的极限,我的极限在哪里。
3. 对方的重要性。也就是,要告诉对方,你的参与有多重要。
精准表达能大大提高对方来帮你分担的意愿。当然,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你寻求别人的帮助之后,不要在行动中随便插手。这不是说你不要完成和对方合作的部分,而是不要把他做的事情给做了,这样前面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费了。
(五)借力任务五:积极反馈
积极反馈只要做好两点就够了:
1. 具体描述对方做出的贡献。避免那些笼统的表扬,而要对对方的贡献做出具体的描述。
2. 说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