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上幼儿园开始,二舅就开始经营饭店,后来几乎家里的每一个亲戚都开始经营饭店。我印象里大概自己上小学5年级左右的时候,家里也开始经营起自己的饭店了。但是饭店在整个城市里转了一大圈,最后倒闭了。只有家里的饭店是怎么倒闭的,我总结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选址
家里的第一家饭店是早期城市里的饭店聚集区,90年代,去饭店吃饭只能去那里,别的地方饭店不密集的。在整条街上都是饭店的地方,我们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每一家都会招聘一名非常漂亮的服务员在门口喊客人进来吃饭的。记得小时候,老妈说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地方,就是捡漏也可以把饭店里面的座位坐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流量大。
初中的时候,后来整个城市发展了,那条街也败落了,我们家里的饭店就搬到了一家高中的对面,因为家里距离那里实在是太远了。我也很少去的。但是饭店的生意也不错,主要是对面就是学校,学生中午、晚饭都到马路对面的饭店来吃饭,虽然没有什么流动顾客,但是依然有流量,就是学生,而且小饭店卖的便宜,生意也还不错。
高中的时候,家里买了自己的房子,在小区里,一楼,改造后变成了一家饭店。饭店刚开始生意还不错。但是毕竟是在小区里,吃饭的人基本上都是小区里的有钱人。只不过慢慢的这些有钱人都开始搬走了,家里的回头客也越来越少。流量不够大,顾客开始缺失了。
在小区里开饭店的选址是不正确的,起码应该在街面上才好。流量很重要。
第二,没有创新
之所以是说没有创新,因为家里基本开了10年的饭店是没有换过菜谱的。人们的口味其实是会变化的,家里经营的是狗肉馆和朝鲜族特色,所以老妈老爸会做的也只是传统的朝鲜族料理。对于菜品的开发上是没有任何研究的。以至于经常有人点菜,我们是做不出来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后来舅舅的饭店规模越来越大,饭店倒闭后,老妈有一年回国也跟着舅妈一起外出学习菜品的样式,估计那个时候她应该懂得创新的重要性了吧。但是在韩国这么多年,50年不换口味的饭店是很多的。为什么?这样的饭店门口往往都写着“正统”二字。要是当年我们家的饭店也贴上这样的标签估计也会改变人们对我们家的饭店的理解了吧。
菜品的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创新,对客人来说可能新鲜感不够,也是饭店倒闭的一个原因。
第三,没有关系户
开饭店,其实是需要有人经常捧场的。我的父亲、母亲以前都是工人,就会干活,并不擅长什么交际,也就没有什么朋友,结实的同学、原来单位的朋友也都是下岗职工。认识的人脉圈也不能叫做人脉了,消费能力不足。本身朝鲜族风味的价格就比一般的饭店贵一些,很多人吃了一次也就不来第二次了。
按照现在的理解,开饭店其实和打麻将是一样的,钱要在大家的口袋里来回流动的,我们家里没有什么朋友,来饭店捧场的人也自然不多。另外作为一家小吃部,请客吃饭也不会到我们家里来,缺少足够的自有资源,最后饭店倒闭也是正常了。
家里的饭店倒闭了至少13年个年头了,我也是今天突发奇想想起来写这样一篇文章的。我们家的饭店倒闭后,舅舅的饭店也陆续倒闭了,后来我跟舅舅聊过,为什么他的饭店帝国也会倒闭,他说:“自己没有知识”。多年后我再理解现在的话,比几年前深刻多了。
知识变现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