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参加”百天约读“活动看完的第一本书,也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始。为什么第一本书我选择的是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啦,这要源于当初看完的《撒哈拉的故事》。
最初怎么接触到这本书,已经记不清了,刚开始看时,其实不太理解三毛为什么要去这么远,而且各种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瞧不起这个地方,只是认为一般人选择定居的地方应该是青山绿水、交通便利的。但是这样的疑问并没有阻止我探寻下去,就这样我被书中的文字、情怀、自由所迷惑了,我喜欢这样自由的生活,我喜欢这样随性的三毛,她是快乐的、幸福的,连带着让读者也分享着这份喜悦。
书中她的先生荷西常常说她是一个”矫情“的女人,她也的确是,喜欢浪漫情调,但是居住的地方却没有浪漫的氛围,但是她依然觉得很快乐,因为她的身心是自由的,她可以完全的对自己的人生做主,这是许多人包括我不一定能做到的,因为我们常常会被生活、家庭、朋友等诸多所牵绊,而三毛却活出了每一个人心中想要的生活!
所以我买了许多本三毛的书籍,这是她所写书中的第六本——《万水千山走遍》。这本书最初看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的,因为离前面几本书的时间有些长了,唯一能记得的只有三毛今生最爱的人,也就是她的先生荷西去世了。而这本书写的就是她独自一人所”流浪“的故事。
这本书其实主要写的是三毛去中美洲旅游的所见所闻,其中穿插一些回到中国也就是她的故乡的所遇,还有她最终想要皈依佛门却心有尘恋的故事。
我一直感觉中美洲的国家不管是现在还是那个年代都是比较混乱、闭塞的。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正确,这只是我的感觉罢了。所以尽管看完整本书,我却无法像对沙哈拉沙漠那样喜爱,总觉得沙哈拉沙漠是纯情的、一丝不染的,而这些地方却沾染了一些尘世的喧嚣和俗气。
书中所描述的大多数的中美洲国家其实我记忆都不太深,感觉他们的装扮或是文化大抵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在读时大脑是有一些混乱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地方却是让我记忆深刻,那种难受、鄙视、讨厌的情绪全因这个地方而起——玛丘毕丘。秘鲁的中的一个小城市,也被称为”失落的印加城市“。
这个地方是被一个美国人发现的废墟,但是到当时都考证不出它的居民何以一个也不存在,于是便有了上面的名字。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多,大家都想要参观这个废墟,但是在回程的路上,却遇上了大水,淹过了铁路、大桥等许多道路,人们被这种惊慌笼罩着,以为再也没有希望时,许多旅游团的车来了,但是却只接他们团的游客,其他人在他们的眼里并不存在,而当时三毛也差点覆灭在这场灾难中,全靠她的勇敢和拼搏才能挤上旅游车,尽管差点被赶下去。而这场灾难最终以失踪六百个老百姓,找到三十五具尸体而告终。
这是一个令人很心痛的事实,在金钱和人命面前,金钱更重要,而人命却如草芥。我不知在当时独挡人们上旅游车的人后来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样,庆幸?内疚?亦或是在他们心里惊不起一点波澜。但对我来说却认清了一些人性的自私。
后小部分是记录的三毛回到中国后的见闻,我感觉这部分比较乱,三毛的思绪一直很跳跃,常常把自己想象成另外的人物,我不知道这只是她的一种表达手法,还是她真的这样认为,以至于让我觉得她就像一个得了臆想症的人。她总是认定自己有许多的前身,在中美洲时,她认为自己的前世是印第安的一个女孩,所以她追溯到那片土地去寻找,而在南京,她又认为自己的前世是《红楼梦》里的迎春。
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却不会让人觉得厌烦和嫌弃,只是有些不确定和疑问罢了!觉得似乎世界各地每一片领土都有着她的身影,有着她的恋想和执着,就如敦煌莫高窟,依然能有她所追求的东西——一片心灵的净土,一份归属感。
其实这本书我看后,心情感觉闷闷的,不似《撒哈拉故事》的轻松、有趣、活力四射;更多的是一种想要冲破束缚,却依然在茧子里四处乱撞的悲凉。或许是三毛的心态不复从前的轻松、快乐,所以文章也沾染上了她的痛苦和寂寞。她走遍了万水千山,想要找到一片能够接纳她身心的净土,但是依然没有归属!
其实我很喜欢三毛的文字,细腻、随性,记录的基本都是身边的事,但是却从不让你无聊,反而会让你有种轻松,似乎读了她的文字,会暂且忘记所有烦恼,只随着她的故事而起伏!
三毛,一个勇敢潇洒、真性情的女子,她的性情、文字感染了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