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悲剧式的皇帝,明朝未代皇帝崇祯就是一位。
明思宗朱由检,生于公元1611年卒于1644年,明熹宗朱由孝的弟弟,光宗朱常洛第五子。
严格的说,崇祯皇帝是一个此较勤奋的皇帝。他有心扭转乾坤,中兴明王朝,怎奈生未逢其时,而他性格又刚愎自用,刻薄多疑,不擅长驭人之道,终至亡国,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
他十七岁承袭父兄皇位,面对却是父兄给他留下的乱摊子。此时的明王朝无是强弩之末,大厦将倾了。其父神宗万历皇帝在位时,纵情声色,不理政务,使日渐衰落的明朝雪上加霜。其兄天启熹宗,更加不争气,根本不管国家大事,整日埋头于木工之技,活脱脱就是个木匠,致使宦官魏忠贤专政,国家陷入更混乱的局面。
崇祯当上了皇帝,非常清楚国家的混乱局面。他很想有所作为,中兴明王朝。
最大的障碍就是魏忠贤集团。但魏忠贤势力甚大,他不敢轻易有所动作,并且还得时刻防备这些人,甚至连食物都自己携带,睡觉时都抱剑而眠。颇有心计的崇祯,为了打消魏忠贤等人的疑虑,就对这些人大加封赏,暗地里却偷偷培植自已的力量。魏忠贤等人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就进献美女来迷惑崇祯,崇祯都迷惑了过去。魏忠贤更加不放心,就提出辞去东厂职务试探他的反应,崇祯心知肚明,没有批准他的请求。魏忠贤就鼓动相好,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请求出宫来试探他,这次崇祯却痛快的答应了,除去了魏忠贤在宫中的眼线。
崇祯为了与魏忠贤抗衡,扶植重用太监曹化淳,让他与魏忠贤抗衡,自己则不露声色的坐山观虎斗。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感觉到朝中风向要变。于是他们为了自保,开始寻找退路,魏中贤集团内部开始动荡分化,出现了内讧。魏忠贤内外两面受敌,方寸大乱,主动请辞东厂之职,崇祯就坡下驴就恩准了。
没过多久,崇祯对失对权力的魏忠贤开始动手。查抄其财产,罢其爵位。魏忠贤见大势己去,于押往凤阳途中谥而亡。随后,崇祯下令将客氏以及魏,客两家子孙全部杀掉,魏氏党羽也一并铲除,彻底解除了为患多年的阉党。从这些上看,年轻的崇祯皇帝还是颇有政治手段的。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不仅仅要面对内忧,还要面对来自后金入侵的外患。
他早期重用名将袁崇焕抗击后金,袁崇焕军事才能出众,在山海关力拒皇太极,使后金兵无隙可乘。于是,皇太极避其锋芒,绕过山海关,十万大军分兵攻打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急忙援救,后金兵却不与他交锋,绕过袁崇焕屯兵的通州,直取北京。
消息传到北京,朝中一片慌乱。但崇祯听说袁崇焕的援兵到了,心中稍安。皇太极很顾忌袁崇焕,决定使用离间计除掉袁崇焕。他将俘虏的两个太监有意放走,还故意让他们听到袁崇焕与他有密约的传言。
这两个太监逃回去后,将此事告诉了崇祯,再加上魏忠贤余党散布说,后金兵是袁崇焕引来的,崇祯就确信了袁崇焕不忠,罢免了他。后金兵在京城外烧杀抱掠了二个多月后撤军而去。
崇祯将此事迁怒于袁崇焕,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可怜忠心耿耿,保家卫国的一代名将就这样冤屈的死去了。
袁崇焕的死,使明朝再无可以与后金抗衡的人了,这等于是自毁长城。
国家处在如此危局,刚愎多疑的崇祯也变得易躁易怒。稍不称心,对大臣非杀即免,弄得朝堂动荡,人心惶惶。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剩下无能奸佞的人越来越多,朝廷大事根本无人关心。
广大百姓深受其苦,纷纷起来进行反抗,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声势越来越大。此时的朝廷想镇压起义,却无人可用。崇祯皇帝感到痛心疾首,认为自已对不起历代先皇祖先,也对不起天下百姓。思想上的压力,让他变得更加神经质。
崇祯其实是个比较不错的皇帝,他力行节俭,为了减少财政负担,他不修建筑,皇宫内不添新衣,减少宫女,节约每一分银两充作军饷。对政务,他勤勉得超过任何一位皇帝,饿了时也简食素餐。为君王者,能做到他这样的,几乎没有。
可是,这些都没有用了,明朝己经是无药可救,大厦将倾了。
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拥有百万之众,成为明朝最大的心腹大患。公元1644年,李自成初起义军进攻北京外城,太监曹化淳开城纳降。
崇祯皇帝见太势己去,让人送走自已的三个儿子。回到后宫喝得大醉后,为了不让家人受辱,令后妃自裁,对怕死的他挥剑将他们杀死,接着又杀死自己的女儿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因手臂被砍断,昏死幸免。
三十四岁的崇祝做完这些后,出宫登上煤山,自缢而亡。
崇祯在位十七年,勤勉图强,但他生不逢时,加上性格偏执,使他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实在是悲催啊!
对于他的功过,就如取代他的清代君主所说:明亡不在崇祯,而在于万历和天启。
如果崇祯皇帝能听到对手的这句话,或许他会欣慰的。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