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来的我们》
能笑出声来的,至少说明是在看;看的时候会哭出来的,是有用心看;电影散场后才默默潸然泪下的,可能是有类似经历,但一定是真正触动心灵;而看完后欲哭无泪的,应该对刘若英老师说声抱歉,比如我。
没有住过每月300块钱的出租房,没有挤过春运,没有吃过咸菜下稀饭的人,无法体会其艰难,这和光知道煤球有几个窟窿却没使用过煤球的人一样,没闻过它呛鼻的烟,也没感受过它的温暖,不过是明哲保身看客。有些情节会引起观众哄堂大笑,那是苦中作乐;有人觉得男女主人公没有相遇相识又相离的必要,那是岁月如刀;有人认为那些黑白镜头是“非主流”表现,那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黯淡了光辉。生活的确是张网,爱情也的确是颗刺,两个人在一起会很幼稚,分开后立刻成熟。刘若英老师想表达的远远不止爱情这么简单,爱情本身并不简单。这部以爱情为主线的文艺片,不狗血,没有套路,不像“某前任”那样低俗。这部作品是80后的回忆录,90后的成长书,00后的课外读物。
大概是六年前,爸妈还在外地开饭店,楼上的一个单间里住着一对二十出头的小两口。他们白天上班,晚上摆地摊,骑着单车去那条五十米长的夜市。冬天天冷,虽然他们有卖围巾,但都舍不得戴,只有女的戴着双手套。到了下雪,男的死活不让她跟着去,她就坐在我家店里,看到男的从对面马路过来,就直接冲出门去迎接他,推着车回家。仅仅居住在一个二十多平米的单间,就买了电磁炉,装了排风扇,几乎不来我家店里吃饭。后来我们举家会宜宾,再也没有任何讯息。
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怎能叫人生。坎坷方为景,看山喜不平。三观只能对自己可言,婚后人士对前任的怀恋,就叫出轨?那这和喜新厌旧有区别吗?看完后没有共鸣的人,请不要把无知当成厌恶,请对年过五旬才拍出处女作的导演放一点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