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一些内容内容挺受震撼的,完全给了我一个崭新的视角,我努力试着说清楚
先总结一些基本的假设
1.想象与现实是做与不做的差别
2.生命自有动力,给它时间,不论是在想象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都会发展
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象依然很耗费精力
有了这三个假设,我就可以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放宽心,不是你不努力,有可能弄错了方向,比如想太多了
以考研为例来说明一下,我后面自己总结的那个做和想要
1不做,1想要:我想考研究生,应该要努力学习,可是有时候想到会焦虑,总是找不到状态
1不做,N想要,N不想要:想要考上研究生,分数要高一点,应该要努力学习,不学习不行;最好每天都学,不学会焦虑;珍惜时间和注意力很重要,不能浪费时间;想考考不上,那得去工作,不行又不想工作,那学习吧,可是好难啊…
1做,1想要:我要考研究生,静下心来,把知识点理解就好
N做,N想要,N不想要:要去考上研究生,我可以好好学习,每天去做题一题有一题的收获;觉得做题过程有趣,享受做题也可以;那为什么考研学习很重要呢?不学习也行,可以学点心理学呀,发展方向就可以是心理学;啥都不干也挺好,每天也可以挺开心的
第2个和第4个看起来好像是接受和不接受的差别,在我的理解是想象中还有想象和现实的差别,第2个什么都做不了,考上不是我能控制的,考不上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它是发生在未来的事。而第4个是真实的行为,做题,学心理学或者啥也不干都行。
只有具体的行动,生命才有展开的空间。想象与现实就是在选择层面的决定,这件事能不能参与进去,时间是在生命维度的,随着时间的积累,想的都会越来越多,如果是在现实层面的,那么做的事也能越来越多,强调一下现实层面的事是一件一件做的。
现在可以解释那句话了,为什么不是不努力而只是想太多呢。真不觉得自己考研不努力,花费的时间也很长,除了考研啥事也不想干。当在想象层面的时候是有这种矛盾的,想考上,但又怕自己考不上或者觉得自己考不上。也在努力思考啊,也在挣扎呀,可以说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两天失眠一次,也没放弃,为什么就学不进去,为什么就不可以一个好成绩
现实这个答案就很简单多了,想到没做到,想提升成绩就看书啊,想有什么用,那我为什么就是想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呢?其实我想问,真的那么容易理解么?生命在时间的允许下会让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的。
看看过去一年,想了什么东西
1.考研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所以需要有一些交流,需要别人跟我聊天,最好能把学习内容呈现出去。
2.人是会相互影响的,好的环境很重要,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那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儿
3.孤独让我难受,所以我需要跟人聊聊天
4.考研最终是时间精力的付出,想办法让自己专注,比如想法先记下来,不受干扰,学习可以计时,这样有反馈,做题可以计数,这样有反馈
5.睡眠很重要,每天早点睡觉
6.运动很重要,保持体力,体力是精力都基础
7.真的太难受了,找个咨询师聊聊吧,让心态好一点,这样我能更好的学习。
这些有意义么?如果一定要做到,那便没有太大意义,真的做到的时候那就是有意义。在在想象层面我已经足够努力了,需要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有新想法,也会期待通过想象改善结果。但在事实层面,想象并不能让做题技巧提升。其实真正要提升成绩可以想,可以不想,就只要好好做题,有用的方法就用,没用的就扔到一边就行
这个时候看起来,可以做到可以不做到,这一份接纳很重要。因为如果是必须要做到的,哪来的勇气去否定这么多想象的努力?
想象从来都没有错,只当它跟现实捆绑的时候,才多了一些真实感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说两个概念,注意力和未来
想象中的“注意力”是我想要专注,专注有利于提升学习成绩。现实的“注意力”是此时此刻是专注的
想象中的“未来”关注“是什么”,考上研就很开心,考不上研就得找工作,不那么开心。现实中的“未来”关注“怎么做”,要考上研究生,我需要的是学习知识点,提升做题技能。想要研究心理学,就要去学习,多思考多总结(确切说是学习某门课,写总结做笔记)
有时候总是因为思考不够精确,而模糊了想象和现实,这可能也是我一定要提出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原因
好像判别起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也许现实是一种感觉吧,在这种“现实感”下,状态好很多。欢迎批评指正,欢迎探讨,就这样吧,培养“现实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