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鱼汀 人生就是生活在种种矛盾之中,只不过有些幸运的人遇到的矛盾会少一些,普通人遇到的矛盾会多一些。很多时候,人无法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对将来的矛盾进行预测,但人是有能力学习一些化解矛盾的智慧与方法。用智慧去化解与引导才是高明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试着去想最终的目的,那么你会知道什么方法能彻底化解,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才是最好的办法。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倾向于主要关注结果和目标。换句话说,选择一个方向或者某一件我们想要的东西,然后弄明白如何到达那里。 在生活中的多数方面,人们仍然以问题取向行事。这无疑是风靡世界的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事实上,简单地期望人们用其他任何一种方式代替他们已经存在的问题取向,可能本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万事和万物都存在一种概念,叫做意识状态。当某个人遇到困难,或某种问题时,通常不会处于成长状态,甚至都不会想到这些东西。他们更可能处于一种困惑、痛苦、愤怒或其他一些令人不快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从很小的年龄开始,我们几乎就在接受这种训练:在面对困难、障碍和困境时,采用逃避的动作来回应。我们已经学会了远离困难或痛苦。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就另外寻找慰藉,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其实痛苦本身没有力量,快乐也没力量,但偏偏快乐与痛苦之间的差距会产生力量。对趋利避害上瘾,也有人称之为“纵欲”。我们一般认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是纵欲,不过在较微细的层面上,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愿意纵欲,因为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 在逃避或痛苦的状态下,你的注意力会专注于这种不适或任何导致这种不适的东西,常常无暇顾及其他,我们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曾将潜在的解决方案视为烦恼或令人焦虑的事物,因为我们是如此专注于自己反感的情绪。从躲避痛苦取向到寻求快乐取向的转移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技能,它也是从问题取向到解决方案取向的转移。与其对抗我们所有人都良好掌握的自然趋势,我们完全可以承认这些趋势并为我们所用。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我们精进修持,总有一天可以获得解脱、得大自在。然而佛教又说,诸受是苦,诸行无常,五蕴皆空。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而无论你决定如何熬过你现在所处的困境,你都得直视问题,把视线放在你所想到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