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效应:要解释这个效应,首先要知道近因的意思,它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其实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近因效应的运用
1. 一个坏人偶尔做了一件好事,人们会觉得“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却会因为做了一件坏事或者一桩丑闻被认为是“虚伪的人”,人们会对他大失所望。
2. 在对员工评价时,往往也是把员工最近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痪散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3. 语序变动可能会带来截然相反的意思。例如“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前者给人一个失败者的感觉,后者给人传递了一个百折不饶的勇敢者的形象。例如先说了一个人很多好话,后面转折“但是。。。”,以及先说了一个人很多负面的话,后面转折“但是。。。”让听者对这个被评价的人的判断也是截然不同。
4. 在人际交往中,若是因为一时情绪伤害了朋友,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可以坐在一起促膝长谈,避免这段关系毁于一旦。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
5. 怒斥之后莫忘安慰!这就是说,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贴,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印象。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学生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如果一时实在想不出安慰的话,也应该对挨批评的学生笑一笑,或摸摸他的肩膀。相反,如果用“懂了没有?!”“听不听由你,到时候一笔计算。”“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穷凶极恶、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恶劣的印象。这种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的做法,能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若是批评了一个人,在结束的时候顺带着鼓励或者夸奖,能缓解他人的情绪,留下一个相对好的印象。
更多的应用,欢迎大家写在留言区交流~~~
近因效应的缺点
最近的印象虽然会相对深刻和清晰,但是不一定是全面而正确的判断。启发了我们在评定一个人时不只要看现在,还要综合他的过去一起考虑,这样才能准确、正确的了解一个人。
总结: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研究发现, 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很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