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26《你的灯亮着吗》第2遍 88/160
001解决问题并不是最终归宿,有时候解决问题的答案才是问题的开始。
丹·德林设计出了可以在纸上钻出20厘米间距的打孔工具,却因为主管一屁股坐到尖锐的针上大声尖叫时,才发现了安全隐患。
这个小工具足够实用,却也容易扎到别人,可以说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带来了问题。
有时候问题虽然解决了,但还是要时刻关注,因为即便解决也会随时会带来新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完善,才是真的在解决问题。
172225《你的灯亮着吗》第2遍
88/160
任何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孩子,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可以让他们试着去做,而非帮他们做。
171224《你的灯亮着吗》第2遍 55/160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
171223《你的灯亮着吗》第2遍 48/160
001
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问题找上门来寻求解决
002
即便解决了问题,也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继续寻找正确的问题定义。
比利利用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以及一点点逻辑思维知识和一点点常识,解决了客户的修改竞标价格问题,却在偶然的机会得知,参加竞标的另外3家公司也同样修改了价格后,继续思考,发现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第一次的竞标价格迷惑其他竞争对手。
因为实质的问题变了,方法也要跟着变化,比利的思考等于承认了自己错误的解决方法,但这并不等于失败,因为持续寻找真正的问题定义就已经足够勇敢。
171222《你的灯亮着吗》第2遍 27/160
今天开始看《你的灯亮着吗》第2遍。
看第1遍的时候,比较重视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今天重新看的时候,吸引我的却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局。
刚开始解决雷龙大厦的电梯不够用的问题时,用最正当、最直接的方法完全解决不了,因为大厦的老板假装忽视,而后由邮差彼得发起签名、接着大家去找老板娘的麻烦,最后大厦的老板终于去直面去解决这个问题了。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是故事的结局却令人惋惜。
电梯不够用的根本原因,被电梯公司的工程师检查出来了。但是结局却急转直下,最终却因为电梯升降速度变快,挤向地铁的人数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把不熟悉地铁的老板挤到了铁轨下,不幸去世
虽然一开始,老板不愿直面解决问题,我也似乎和文中的员工们一样讨厌这个老板,但是当问题真正发生的时候,却觉得无能为力,除了惋惜别无其他。
即便只花了几天看完这本书,现在重看第一个故事,原来也有这么不同的感受,现在我已经期待第三遍,会有什么新的感受了。
171221《你的灯亮着吗》第1遍 160/160
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最后一部分的故事让我觉得很精彩,这个部分让我想到了不久前遇到的事。菜市场卖猪肉的老板,因为给一位年轻人多割了一点猪肉,需要多收几块钱。而那个年轻人因为老板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割出刚好15元的肉也不愿意多付钱,所以两个人就此事大声争执,而忘记他们要解决的问题。
旁人觉得只要各退一步,要么老板把重量重新称一下,把多余的肉拿出来,要么年轻人就多付两三块钱,把肉拿回去做饭。可是两个人却在争吵中迷失自己,最终不欢而散,谁也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将问题当作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171220《你的灯亮着吗》第1遍 145/160
001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升级版。
今天的故事围绕考试和其他迷题来说明,遇到考试题目和一般的谜题时,不妨先思考出题者的用意是什么?他想让我们做什么?
反观以前在学校考试时,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考试时只简单看了题目,而后稍微想了一下,就一股脑地去答题了。
而没有去想一道题联系了哪个知识点,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找到出问题人的用意,然后快速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反而会更加快速。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升级版,不仅减少时间,还更加准确。
171219《你的灯亮着吗》第1遍 125/160
在公共场合,比起命令式的警示标语,恰当的提醒,反而会更能引起思考,让公众去注意问题。
这是一个点明书名的故事,你的灯亮着吗?为了使驾驶员通过隧道后及时关掉车灯而不浪费电,工程师们最后想出了一个提醒而非警示标语:你的灯亮着吗?
既简短又方便用多种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灵活转移问题的经典案例。
如果将驶过隧道容易忘记关灯的问题根源归为工程师,那么工程师便至少需要四句警示标语:如果是白天,而且车灯亮着,那就把车灯关上,这是第一句。接下来还有类似的3句提醒,这样多的字,开车的人不仅看不完,而且来不及判断是否应该关车灯。
但是如果巧用问题转换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将问题转换为驾驶员的,驾驶员就只需判断是否要熄灯即可。
更重要的是,简短的提醒还方便提示的牌子上用不同的语言写出,方便前来游玩的各国游客及时判断。
所以,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这是谁的问题”很重要。
171218《你的灯亮着吗》第1遍 80/160
001
让全班的12个学生互相讨论,结果成功地让他们班唯一一位抽烟的学生戒烟。
这位聪明老师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他的上课形式:每天花3个小时让学生们自由地讨论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还在于遇到这件事时,相信学生并放手让他们去找解决办法,结果他们就真的妥善地解决了问题。
这个故事的结论是: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但是我觉得不越俎代庖的前提是,首先你得相信别人可以妥善解决问题。
这个想法也产生于最近与母亲频繁的联系当中,不断的联系,常常会发现母亲很关心我很多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地方,其实,经历了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在校生活,这些问题,我早已可以独立完成,但是正是由于她不相信我或者想关心我,所以每次都觉得母亲把我当成小孩子一样看待。
但是我也在反思,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使得她不相信我能够独立完成。
002
为了改变局面,试着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哪怕只有一会儿也行。
这个观点看似好像和第一个观点相违背,第一个是尽量分清问题的界限,如果是别人的问题,能够并且能够妥善解决,那么就放手让别人解决。但是当自己参与到切身的问题中时,不妨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象,这是自己的责任,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能做一点什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171217《你的灯亮着吗》第1遍 80/160
001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某计算机服务机构的程序员团队负责人比利,使用速度极快的计算方法,为客户计算好400百万个可能的投标方案后,用快速的时间为客户,找到最合适的修改投标价。
之后进了另外一个公司,又听到了关于这个案子的其他3家竞标公司也进行了同样的修改竞标价操作。
比利对此问题进行反思,发现当时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正确的问题。因为当时忽略了其他3家公司也会进行改投标价的可能性。
虽然当时比利为客户解决了问题,但是现在他自己却发现这个问题一直在发展中,甚至当时解决的都不是正确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已经演变为了怎样用第一个投标价迷惑对手。
002
面对有利可图的问题时,道德考量很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联想到最近的“江歌事件”。大多数人都赞成判陈世峰死刑,让他去见上帝,但是陈世峰的辩护律师,处在这个尴尬的位置,除了有利可图之外,从他自身出发,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辩护,而且还有会为他的事业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却忽视了道德与人性,他应该也没有想到这个案子会带来如此大的舆论,也许,他未来事业的可能性与他本来期待的恰恰相反。
003
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昨天看的第1部分,关于问题,是这样表述的:问题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
的确,当你发现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有巨大的差距时,就是发现了问题。但是当你试着去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
比如想要多读一点书的你,先定了个小计划,每天读10页书。如果今天完成了,那么你会想明天能不能读12页呢?反之,今天没有完成这个计划,你会想今天为什么没有完成?这些都是在前进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问题。
并且,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
但是当你不厌其烦地去发现这些问题,但是当你不厌其烦地去发现这些问题并试着去解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永远都不能停止发现正确的问题定义。
004
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于发现问题,这需要你时常从别人的角度,或者询问别人来发现这些问题。
171216《你的灯亮着吗》第1遍 27/160
001
解决问题之前,思考“谁遇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更重要
002
“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人”比“能解决一个问题的人”更酷
003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这句话醍醐灌顶,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对现实状态的自己不满意,所以才去努力去慢慢靠近理想中的自己,或者选择偷懒,降低理想的标准
004
别去费力帮缺乏幽默的人解决问题
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觉得很有趣。
根据书中的例子,目前的理解是理解别人的幽默,可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前提是刚好懂得对方的幽默,并继续深挖。很多时候,缺乏幽默,特别严肃的氛围可能想不出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