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有一篇与阅读有关的公益广告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通过那一幕幕的镜头,把我又拉回到了童年时光,让我回忆起与阅读相伴的日子。
上小学以前,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现在被称为“小人书”的连环画,当年国外的漫画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线,喜欢看图画胜过于读文字的我们总是被一本本小人书吸引,久久驻足不愿离去。虽然那些多是中国历史故事或是英雄人物的内容,画风也不及今天的漫画那样卡通,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对这些书本的兴趣。记得当时几乎每个孩子家里多多少少都会有几本这样的画书,待自己的看完了,就通过爸爸妈妈单位的同事叔叔阿姨去跟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看。后来还觉得不过瘾,于是就偷偷把零钱罐里的硬币拿出来到楼下的小书摊上租书看。我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那年寒假,我顶着凛冽的寒风,兜里揣着1毛钱,大摇大摆地走到租书摊,按当时2分钱一本,1毛钱能看6本的价格就这么在户外留着清鼻涕足足在小凳子上坐了一个上午。那时的我算是因为阅读而初次进入“心流”的状态吧。(关于“心流”的定义请自行百度)
到了小学,班里家庭条件稍好的同学给我展示了另一种具有神奇魔力的书刊,就是漫画。那时什么《女神的圣斗士》、《七龙珠》、《超时空猴王》什么的都是在班里的抢手货,大家为了能读到这些书,宁愿给提供书的同学干各种杂役,想想这种如饥似渴的劲头真是难为了没有书的我们了。
到了中学,各种描写青少年生活、学习、感情的书开始在学生们中广为流传,有的还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我一直觉得90年代是国内青少年影视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比如当年《十六岁花季》、《花季雨季》等等,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很多同学都养成了看《读者》、《意林》等杂志的习惯。
此前看书都是捧着看,直到上了大学,当时应该是1999年,正是自那一年开始,伴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一大批网络文学或者与网络有关的书籍纷纷问世,各种电子书慢慢替代了很多人手中的纸质书。可是依然有那么一群人依然按时购买自己一直订阅的杂志来看,我也是在那时才发现,原来纸质书跟电子书相比,真的有一股子墨香。
现如今,虽然电子书发展的极其迅速,无论排版、字迹,甚至是翻页时的感觉都跟看纸质书十分近似,但我感觉到一股重新回归捧着书读的大潮正在向我们涌来。因为当你放下一天的工作,扔掉已经禁锢了你一天的手机,抛开各种烦杂的事情,沏上一杯茶,轻轻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已经静静等你等了很久的书,捧起它,翻开它,让它把你的思绪从现实带到空中,把你的灵魂从你的身体中解放出来,在字里行间营造的世界中恣意穿行。
现在的我,在车门的储物格里,总喜欢放一本书,当早上跑完步回到车里,喝一口水,下下汗,一边享受着刚刚升起的太阳那暖洋洋的光洒在身上的感觉,一边拿起书读上一会,此时此刻,完全进入了心灵被净化的状态。以书为伍,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清纯;少了一分庸俗,多了一分儒雅,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豁然开朗。 读书之益,增知、获趣、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