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你的老板是处女座的,一定会追求完美,甚至吹毛求疵;你的性格有些内向,不太适合做销售;这个人那么大年龄了,还没结婚,是不是有些性格变态啊,前面那个车开得那么滥,一定是个女司机。
如果这些评判是针对我们自己的,我们听了,可能会感到非常的愤怒;但是我们平日里会不会轻而易举的给别人贴上这些标签呢?贴标签对于我们成年人尚且有不好的感受,如果对孩子经常贴标签,父母们想过吗?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平日里,家长会很容易就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的,比如说,我们在给亲朋好友介绍自己的孩子时,会习惯性的就说出:这是我们家老大,老大比较乖,这是我们家老二,老二就比较调皮一些,似乎不贴个标签,就没有尽到讲解的责任似的,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在旁边听了,会比较困惑,“哦,原来我是比较调皮的”。
父母随手给孩子贴了一个标签,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孩子的自我认知。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印证你曾经贴的标签。
我有两个小侄子,2人年龄相差不到2个月,共同由奶奶照看。我管孩子的奶奶叫“三婶”。
三婶人很利索,也特别能干,平日里什么都好,就是特别爱比较两个孩子,给孩子贴不同的标签,这样的话常挂在嘴边:尚儒胆小,尚成调皮;尚儒不好好吃饭,尚成见到饭不知道饱;尚儒学什么,一学就会,尚成就是贪玩……等等。
一次,我去三婶家串门儿,一进门就见到两个孩子在一起开心的玩着。忽然,尚成一下子爬上了沙发背儿,并且在上面趔趔趄趄的走了起来,由于沙发背儿很窄,差一点就掉到了地上,三婶见状,大声呵斥道:尚成,快下来,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边说边在尚成的屁股上用力的打了一把掌。我看见尚成脸都憋红了,忍着没有哭出来,他大声的嚷道:为什么打我?本来玩得好好的尚儒,看见奶奶和尚成两人的场面,“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三婶对着尚儒嚷道:又没打你,你哭什么,说你胆小,你就真的胆小起来了……
我真有些担心,这样的比较、贴标签时间长了,孩子自己的独特的个人品质又在哪里呢?
负面标签带给孩子的固然不好,那么一些我们看起来的好标签,比如:聪明、乖巧、学霸等等,对孩子又会有哪些影响呢?难道也不好吗?
我有个好朋友,她的女儿叫苗苗,今年17岁了。上高中二年级了。过去两年,苗苗就读于家附近的普通初中,但学习成绩全校都有名,老师、同学、好友都对她钦佩不已,苗苗是标准的学霸。中考那年,苗苗也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中考成绩,考进了我们区最好的重点高中,在所有人的期待中,苗苗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活。
高一期末考试,她排在班上15名,全年级200多名,高二的期末考试,她的成绩下降了,排在了班了的24名,全年级的500多名,因为重点中学,学生全是学习尖子,其实排名中等,也不差了,但是我的朋友非常着急,不断的给孩子找各种家教、补习班,希望孩子继续保持学霸的地位,尽管都很努力,但苗苗的名次仍没有进步,苗苗整个人也变得沉默孤僻,和妈妈的沟通也越来越少。
有一次,妈妈给苗苗收拾书包,无意中,看到了苗苗写给自己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学霸变成了学渣”。妈妈从孩子的文章中读到了苗苗对于现状的各种失落和压力,苗苗说自己以前是老师眼中的学霸,父母亲戚的骄傲,现在是老师、家人眼中的学渣,她好讨厌上学,不想参加高考。
苗苗从小被贴了学霸这个标签,亲朋好友也以苗苗作为榜样,苗苗似乎赢得了许多的掌声和关注,其实,在这样的标签下,孩子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一方面她会很自赋,渴望得到更多的赞誉,另一方面,苗苗又很脆弱,不能接受任何批评指责,更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我们看到无论是好的标签还是坏的标签,都会干扰到孩子的自我认知,阿得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孩子的首要需求,就是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坏标签直接就摧毁孩子的价值感,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认为我就是不好的,而好标签可能一直都会令孩子困惑,我到底是谁?难以在标签范围之外的其他方面得以发展,也可能让他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者被压垮,。
所以我们说,要毁掉一个孩子,贴个标签就够了。
如果已经被贴上了标签,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撕掉标签,家长需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忽略孩子的这个方面,避免孩子想到关联信息,比如说,孩子已经感到有些害怕,家长就不要跟孩子说:男孩子,有什么可怕的;说你胆小吧,你看你,就知道哭……这些说法,会强化孩子联想到自己胆子小的信息。
第二,家长要引导孩子关注好的行为,多用描述式鼓励孩子,比如说:有人夸你家孩子聪明,你就在旁边补一句说:他知道努力学习,看书是很认真的;当有人表扬孩子长得漂亮,我们也可以补充说,她会主动帮我做很多的家务事,总之,要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关注到对他本人的评价引导到他做了哪些好的行为,其实就是多鼓励,少表扬孩子。
以上这两个方法,给到需要处理孩子标签问题的家长,可以学习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