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另一面,你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啃老族”(3)
03 如此“啃老”:一朝写作天下知
1939年张爱玲被伦敦大学录取。
欧战爆发,英国去不成了,改入香港大学。
大学期间,张爱玲成绩优异,拿到最高等的奖学金,生活基本实现自理,大大减轻了母亲的负担。
欧战的炮火很快殃及到香港,香港大学停学。
1942年张爱玲在停战后回到上海,开始卖文为生。
《沉香屑 第一炉香》《第二炉香》相继发表,一时间张爱玲声名鹊起。
从此,她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家人。
1943-1944年是张爱玲创作爆发的两年,她的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出版。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最好的题材是你熟悉的题材。
所以她的小说的写作题材都是自己家的事情,或者是亲戚家的事情。经由她一只生花妙笔改头换面出来,闪耀着熠熠光辉。
从这个角度上说,张爱玲是地地道道“啃老族”。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爷爷张佩纶,是晚清权贵李鸿章的女婿。
妈妈也是出身名门,此外家里还有一堆权贵亲戚。
当然,张爱玲的“啃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啃老,没有人把张爱玲称作官二代或富二代。
张爱玲在《私语》中这样写:他们在房间里,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两人都不做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
父亲张志沂和母亲黄素琼的婚姻并不完美,伴随着争吵、分离,最终以离婚收场。
许子东说:他们的痛苦婚姻唯一的成就就是生了张爱玲这个文学天才。
张爱玲一生写男女情事、男女战争,父母的婚姻模式就是她取材的原型。
可以说,张爱玲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啃老族”。
《金锁记》是奶奶的兄弟媳妇的故事;《倾城之恋》是远方亲戚项八小姐和毕大使的爱情故事;《茉莉香片》取材弟弟张子静;《花凋》取材自舅舅家纯姐姐……等等。
据说,她写了舅舅家的故事之后,舅舅家的人都去找张爱玲的母亲告状。
张爱玲早年写作时,并不特意讲自己的贵族出身。后来出书卖书的时候,她才拿贵族血统做一点点宣传。还是遮遮掩掩的,贵族两个字她是打上引号的。
后来时隔多年,她在美国用英文写作时,她才坦率地写出那些亲戚的高官显职。
晚年,她编了一本《对照记》,才把家族的照片尽量收集,对照,说明。
张爱玲表明自己的贵族身份,并不是为自己贴金。而是为了彰显自我。
是的,如今我们知道她的父母,全都是因为张爱玲,而不是相反。
这一生,她从不曾依靠别人而活。
所以,《对照记》和《小团圆》中她才这样宣称:他们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04 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晚年的张爱玲漂泊在洛杉矶感慨: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地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有一次,母亲黄逸梵看了一个《米尔菊德·皮尔丝》的电影,女主角为了子女奋斗,后开了饭馆,结果女儿不孝,抢了母亲的情人。
母亲看后非感慨,哭得不得了。
对此,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版本。她三十几岁时,看了棒球运动员吉美·皮尔索的传记片。吉美从下在父亲培养下打棒球,无论如何卖力,也讨不到父亲的欢心,成功后发作精神病。
张爱玲看后哭得呼嗤呼嗤的,几乎嚎啕起来。
母女两人的错位原来在这里:母亲把女儿看做性的竞争对手;而女儿其实只想要母亲的肯定和认同。
1957年母亲在伦敦去世。临死之前写了信来:现在就想再见你一面。
对此,张爱玲给母亲寄去100美元,并没有去伦敦。
有人说,张爱玲狠心。
从小张爱玲就向往着高贵辽远的母亲,却在17岁和母亲同住时,因了母亲的经济拮据和百般挑剔,导致她失去了心灵平衡。
冷粥冷饭可以吃,冷言冷语不能受。
张爱玲从小聪明,高傲,一直被认为天才的,从父亲家出逃投奔母亲,却不得不忍受母亲的各种冷言冷语。
狠心与否,有些时候,是由处境决定的。
事实是:1957年,张爱玲在美国过得很艰难,她的英文小说卖不出去,她的积蓄只够一星期的饭钱,她买不起一张飞往伦敦的机票。
母亲去世后,一个超大号箱子由伦敦托运到美国。
这是母亲留给张爱玲的遗物。
一打开,最上面赫然是张爱玲的中学毕业照。
那个时候她还是个花季少女,没化妆,眉眼弯弯,气质清淡渺远。
这张照片跟着母亲走遍世界各地:英国、法国、埃及、马来西亚、爪哇……
看见这个大箱子,张爱玲病了两个月。
悠悠往事如潮水汹涌而来。
《对照记》里收录的母亲的照片最多,足足有8张。
对此,张爱玲的说明是:母亲从小缠足,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好。
张爱玲和母亲较劲了一辈子,竞争了一辈子,最终在母亲死后和解。
文学评论家童庆炳说:一个作家观看世界的艺术的眼睛是母亲给予的。
张爱玲就是。
她一生在寻求爱。
在作品中,在现实中,甚至在恋爱中。
她和胡兰成的恋爱,几乎就是重复了她和母亲相处的模式。
她和母亲同住时,因为黄逸梵是一个现代女性,有很多男朋友,张爱玲和众多男人争夺母亲;和胡兰成在一起时,因为胡有很多女人,她和众多女人争夺一个男人。
这些都是不自觉的,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05 写在最后
1944年,在公寓,母亲邀请张爱玲喝下午茶。
(张爱玲)趁机把二两金子裹在手帕里带了去。
我不要,母亲坚决地说。
说着她流下泪来: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儿嗳!
这是张爱玲给母亲还钱的场景。
(张爱玲)看了看大镜子,在这一刹那间,她对她空濛的眼睛、纤柔的鼻子、粉红菱形的嘴、长圆的脸蛋完全满意。她庆幸自己还是九年前那个人。时间是站在她这边的,胜之不武。
胜了母亲吗?胜了时间吗?
张爱玲说自己不要孩子,最好的条件下, 既有钱又有人带也不要。
她潜意识中认为,如果有了孩子,一定能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时间的优势是暂时的 。
是当我们看到老年的张爱玲拿着金日成逝世的照片时,我们才知道最终胜过母亲、胜过时间的只有她的写作,只有张爱玲的“啃老”式的关于母亲的写作,包括最后的长篇小说《小团圆》。
母亲去世了,张爱玲也去世了,但是,她的作品永存。